首頁>育兒>

很多學校的小朋友,午餐的時候,都是處於摸魚狀態。

很多老師看到了,為了讓孩子快一點吃完飯,要麼親自動手喂孩子吃飯。

要麼就是言語威脅,恐嚇孩子。

老師這樣做的目的,有些是出於無奈,畢竟學校裡面午餐時間是有規定的。

小朋友如果一直摸魚,磨磨蹭蹭不吃飯,那麼勢必會影響接下來的活動安排。

加上打掃餐廳的阿姨還拿著抹布,站在門口等著收拾餐廳呢。

但是,我並不贊同老師那樣的做法。

教育應該以人為本,而不是為了完成目的。

著名的心理學家巴普洛夫,曾經做過關於條件發射的實驗,

也就是前段時間《奇葩說》裡面講到的“巴普洛夫的狗”實驗。

實驗是這樣的

每次給狗送食物以前開啟紅燈、響起鈴聲。這樣經過一段時間以後,鈴聲一響或紅燈一亮,狗就開始分泌唾液。

巴甫洛夫的實驗表明

原來並不能引起某種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鈴聲、紅燈),由於它總是伴隨某個能引起該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現,如此多次重複之後,這個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該本能反射。後人稱這種反射為經典性條件反射。兩種刺激物必須經過多次的結合,中性刺激物成為條件刺激物的訊號後,這種反射才會形成。

而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斯金納,在巴普洛夫《經典條件反射》的基礎上,又改良了他的實驗。

他做了一個箱子,裡面關著老鼠或者鴿子,這個箱子叫“斯金納箱”

操作條件性刺激經典條件反射不同的是,在這裡還增加了一個新的元素行為後還有一個後果。

尤其對試驗動物好的後果的效果特別有效,比如獎勵飼料。

不好的後果也可以訓練出來,比如對或其它試驗動物使用水槍進行懲罰

也就是說,傳統的條件性刺激只是基於已存在的反應上對它進行變化,而操作條件性反應則產生了新的行為模式。訓馬早就採納了斯金納系統化的行為研究所獲得的技術了。

那麼你對待孩子的方法,是不是和斯金納箱的實驗很相似呢?

孩子不在30分鐘吃完飯,後果是:非打即罵。

就對它進行懲罰,是不是一樣的?

就是行為的後面,必然增加一個後果。

只是,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是分積極強化物,與消極強化物的。

積極強化物就是進行獎勵,或者增加一個對孩子其他方面好的後果。

比如:孩子如果30分鐘吃完飯,家長就如何獎勵孩子。

消極強化物,就是進行懲罰,或者增加負面的後果。

比如:孩子如果30分鐘沒有吃完飯,就抽他大嘴巴,或者言語辱罵。

很不幸的是,很多人採取了消極強化物。

所以,當孩子沒有在30分鐘吃完飯,父母增加“非打即罵”後果的時候,通常會出現2種情況

1.孩子害怕捱打,所以他會在30分鐘內吃完飯。

2.孩子知道30分鐘內沒有吃完飯會捱打,但是他認為這個捱打他並不在乎,或者他認為他可以承受,因此,孩子會選擇不在30分鐘內吃完,大不了挨你幾句罵罷了。

這有點像風險投資一樣,當一個人預估這個風險是他100%無法承受的時候,他肯定不會去投某個專案。

但是,當一個專案可能小機率風險,在他的承受能力範圍以內,那麼他會選擇嘗試,並且承擔失敗的風險。

孩子已經7歲了,他自然懂得這個道理。

因此,對於孩子30分鐘內沒有吃完飯,就非打即罵的做法,我是不太贊同的。

即使他在消極強化物的威脅下,選擇了吃完飯,但是,那不是他心甘情願的,而是被迫的。

你要知道,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現在他還小,自然沒有辦法與你相抗衡。

但是一旦他翅膀長硬了,他就是反撲過來。

而且這個過程中,會對孩子的身心產生非常消極的影響。

孩子很可能希望逃離這樣的家庭,不喜歡長時間呆在自己的家庭裡面。

到了考大學的時候,勢必會選擇離家越遠的越好。

我想不用我多說,肯定有很多人曾經就因為感覺在家裡受到壓迫,而選擇了離家最遠的大學。

那麼,有沒有好的解決辦法呢?

當然有了,方法也很多。

1.使用積極強化物。

我在學校為了督促孩子們吃飯,我是選擇用激勵的。

只要在規定時間內吃飯飯的孩子,就可以得到一個貼紙

累積一個星期,獲得最多貼紙的前三名小朋友,可以獲得老師提供的小禮物

這是屬於競爭獎勵機制,孩子一般為了得到禮物,都會很自覺地把食物吃完。

並且還會把盤子送到我的跟前,向我展示他吃完了。

然後我就給他一個貼紙,讓他自己把貼紙貼到榜單上面去。

當然,這種競爭的做法適用於孩子多一點的家庭。

如果題主家就只有一個孩子,那可以把比賽的人員,擴大到家庭成員。

比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之類的。

2.正確使用消極強化物。

其實,這個消極強化物用的好,也會起到積極的作用的,就看家長怎麼用了。

比如你和孩子約定好,如果孩子不在30分鐘內吃完飯,他就會損失某樣心愛的物品。

比如孩子每個星期有10塊錢零花錢,但是每當他沒有完成吃飯的任務,他的零花錢就會減少1塊錢。

或者他看動畫片的時間會縮短。

又或者他某樣心愛的玩具會被沒收,鎖進箱子裡面。

你要加給孩子的消極強化物是,讓孩子感到自己沒有吃完飯就會經受損失。

一般人,為了讓自己心愛的物品不被奪走或者減少,都會完成眼下的任務的。

這個做法,同樣適用於成年人。

3.改善伙食,增加孩子的食慾。

有些孩子吃飯磨蹭,很可能是因為食物不合口味導致的。

所以,家長應該反思一下,是不是食物不夠美味?

媽媽可不可以多買幾本食譜,研究下怎麼做營養美味的兒童餐?

能不能提高一下廚藝,多向其他家庭學習下?

4.合理飲食,不強迫多吃。

其實,吃飯不是吃得越多越好的。

有過減肥或者上過營養課程的朋友應該知道,我們每一個人所需要的食物熱量,都是不一樣的。

比如有些人運動強度大,消耗也大,那麼他可能需要吃得比不運動的人多一些。

雖然如此,但是很多人還是不知道自己應該吃多少?

那我在這裡教給大家一個簡單的(221飲食法),

2,代表2個拳頭的蔬菜1,代表1個拳頭的蛋白質食物1,代表1個拳頭的主食

這個,就是一個人每一餐所需要的量了。

其實我原本是不知道這個方法的,但是後來去報名了健身課程,才學到的。

這是我的付費課程裡面學的,免費分享給大家。

再一個,你可以參考美國“我的餐盤”飲食指南2010年公佈的建議:

“我的餐盤”是由曾經的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和美國農業部長維薩克一起公佈的,這個餐盤圖將飲食區分為大致相當的四部分

分別是穀物、蛋白質、蔬菜和水果,其中的穀物一半以上應該是“全穀物”,蛋白質以瘦肉為主。

另外,在餐盤的右上方還有一個小盤,意思是每天還應攝入一杯低脂或脫脂的乳品。

5.進行適量的運動。

運動對於生長期的孩子來說,至關重要。

運動不僅能讓孩子擁有健康的體魄,增加孩子的抵抗力,還可以讓孩子的大腦得到鍛鍊。

最重要的是,運動有助於加速新陳代謝

很多孩子不愛吃飯,是因為沒有代謝完,根本就不餓,或者吃了太多零食導致的。

只要讓孩子進行運動消耗,體內進行了新陳代謝,孩子肯定餓的。

餓了自然就想吃飯。

所以,父母可以多帶孩子進行戶外運動。

如果現在疫情不方便的話,那麼可以在家裡進行一些遊戲互動,消耗孩子的體能。

6.飯前1小時內,不要給孩子吃零食。

上面我也提到了,孩子吃太多的零食,他根本還沒有消耗掉體內的熱量,根本就不餓。

自然不想吃飯的。

所以家長在飯前1小時,最好把家裡的零食收起來。

如果孩子喊餓,就讓他等著吃飯。

不要心軟,孩子鬧一鬧之類的就給零食,這樣根本就不是在解決問題。

7.家庭成員要統一戰線,達成一致的育兒意見

這一點非常重要,很多家長是婆婆兒媳同住,一起照顧孩子。

有些時候觀念會不一樣,也是正常的。

但是,你們應該在吃飯這個問題上,統一戰線,不能出現分歧。

不要媽媽正在執行某項措施,奶奶在旁邊指責媽媽狠心啊,不愛孩子之類的。

這樣的育兒方式,非常的不妥!

不僅讓措施無法執行,還會讓孩子產生討厭媽媽的心理。

好了,以上就是關於孩子吃飯的問題,我給出的一些建議啦。

5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人人都是教育家 第九節 一 在場教育守護孩子底層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