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1月21日,中國剛剛進入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大寒,全國各地的天氣寒冷到極點。

但是,還有不到3天,我們就將迎接2020年的新年,這股期待感恍如暖流竄進我們的體內,溫暖著我們的心,讓我們冰冷的血液重新沸騰起來。

可是,兜媽卻有些不開心,原因嘛,就是被閨蜜放了鴿子。

本來,兜媽和閨蜜小喬約定好,大年初四那天,我們帶著孩子一起去山區滑雪,沒曾想,小喬卻突然爽約。

“兜媽,哎,真抱歉,我也沒想到貝貝會感冒。我想著冬天冷,得多給他穿點衣服,可沒想到還是生病了。”

貝貝是小喬的兒子,今年才8歲,剛剛放寒假。

聽見電話裡小喬急促而又焦急的聲音,兜媽知道閨蜜肯定很著急,不過還是沒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責備道:

“小喬,我以前不是和你說過嗎?就算是冬天,也不要把孩子捂成球,不然孩子更容易感冒。”

生活中,許多父母都會有這種自以為正確的生活好習慣,殊不知,這些“好習慣”可能會毀了孩子!

春節就要來了,各位父母,千萬不要讓這些“好習慣”摧毀了孩子的身體哦!

冬天“好習慣”大盤點

1.預防著涼,捂成“球”

冬天,天氣寒冷,特別是過了大寒,陰森的風配合強冷空氣,讓人瑟瑟發抖。

於是,白天,父母不分三七二十一,直接給孩子“裡三層、外三層”地穿衣服,把孩子捂成“球”,變成負重出門。

到了晚上,父母就會給孩子蓋厚實的被子,讓他們翻身喘氣都十分痛苦。

這是冬天裡的“好習慣”嗎?不,這簡直是餿主意!

孩子年齡小,身體新陳代謝速度快,他們非常愛出汗,如果父母給孩子穿太多衣服,孩子只要稍微運動一下就會大汗淋漓,寒風吹過,孩子就容易著涼感冒。

況且,穿太多衣服會束縛住孩子的手腳,可能會阻礙孩子的身體發育。

晚上,孩子蓋上厚被子,被窩太熱,孩子睡覺也會踢被子,這更容易引起著涼。

父母帶孩子出行,怎樣判斷孩子冷熱?其實,只要摸一下後脊和腹部就可以判斷出孩子冷不冷。

後脊、腹部和足部是孩子體內溫度調節的開關,保護好這三個地方,孩子就會覺得不冷不熱剛剛好!

穿衣搭配:透氣好的棉線內衣+嚴實的小毛衣+羽絨服+棉鞋,這種搭配最適合孩子。

睡覺搭配:“睡袋”+薄被的組合天衣無縫,孩子就算是感覺熱把被子踢開,也會有“睡袋”的保護。

2.夏冬沒區別,天天洗澡最乾淨

冬天天氣的特點就是乾冷,早上一出門,寒風輕輕吹過,人們可能就會感覺面板有裂開跡象。

孩子面板幹,父母就喜歡給孩子天天洗澡,彷彿洗澡有美膚功效。

兜媽的大學同學小涵就喜歡給孩子洗澡,每天1小洗,3天1大洗,結果冬天過後,孩子的面板不僅沒有變白嫩,反而更加粗糙……

孩子面板的最外層是角質層,它是人體的天然屏障,對肌膚起到保護作用。

父母若是天天給孩子洗澡,就容易損害孩子的角質層,這樣孩子面板對外界病菌的抵抗力就會下降,更容易被病菌侵襲。

況且,冬天洗澡,父母更要注意安全隱患,前些天就有一位女孩在浴室洗澡,觸電身亡。

正常來說,冬天孩子洗澡每週適宜2-3次,每次建議不要超過15分鐘。

3.進補食物

有些父母覺得冬天天氣寒冷,孩子可能氣虛體寒,應該多吃一些補品,這樣身體才會倍棒。

湖南有一個家庭,寶媽就喜歡給6歲兒子喝雞湯、豬蹄湯、排骨湯等滋補食物,一日三餐,每餐都有大補品。

結果,2個月後,剛趕上過年,孩子肚子痛,去醫院檢查才得知患上急性腸炎,並且還有輕微的脂肪肝。

大部分孩子身體都處在發育階段,火氣旺盛,不存在體虛的現象。父母盲目給孩子吃太多的補品,孩子不可能全部消化吸收,還會加重腸胃負擔,引起腸胃疾病。

更加可怕的是,有些補品含有激素,可能會讓孩子性早熟。

不論是什麼季節,孩子的飲食都要均衡合理,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飽、晚餐要吃少,這樣孩子才會有一個健壯的好身體。

4.北方家庭最愛:晒衣就用暖氣片

北方天氣寒冷,家家戶戶都會安裝暖氣片,這樣屋內就會暖和許多。

但是,暖氣片的作用可能不止是讓人們抱團取暖,它還會成為暖衣器。

父母會把洗好的襪子、內衣等衣服放到暖氣片上,這樣只需數小時,衣服就會被烘乾。

高效,實用!

但是,這種做法對孩子不友好!

洗完的衣服放到暖氣片上,會增加屋內的溼度,要知道,黴菌最喜歡潮溼的環境,這樣會滋生黴菌的繁殖,由此就可能會對孩子的免疫系統造成影響,引發乾咳、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不讓父母用暖氣片晾衣服並不現實,不過適當地少用,用完立刻就拿下來,相信各位父母還是可以做到的!

馬上就要過年了,各位寶媽奶爸,你們有這些冬天育兒的“好習慣”嗎?如果有的話,就趕快停下來,別讓孩子過不好年啊!

我是兜媽,是一位母嬰作者,也是一個小寶寶的母親,每天記錄和分享有溫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育兒經驗與趣談,為您提供科學靠譜的育兒乾貨!想獲取更多母嬰知識,就勞煩各位小手關注一下~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吧!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寶寶要少鹽少糖≠沒鹽沒糖,抓住4個關鍵問題,家長不必談鹽色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