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丁香醫生”
在面對「孩子被打要不要教孩子還手」的事情上,大家各有堅持。
堅持打回去的家長會說:
被欺負不還手只會變得越來越懦弱,要讓對方知道自己不好欺負!
反對還手的家長則認為:
還手是以暴制暴,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加深孩子對暴力的認可。
大家看起來各有道理,那孩子被欺負到底能不能還手呢?還手是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呢?
我們請到了兒童心理諮詢師秦楠老師,來跟我們仔細聊聊。
面對攻擊時反應不同
得到的結果也不同
別急著下定論,用故事來說明道理肯定是不科學,每個家庭每個孩子性格都不一樣,我們來看看一個著名的實驗。
上個世紀 90 年代,家庭心理學家傑拉德 R. 帕特森和李察 A. 利特曼,做了一項兒童攻擊行為和行為強化的實驗。他們在幼兒園共記錄了 2583 次幼兒之間的攻擊事件(打人搶玩具等)。
實驗結果發現:
➊ 被攻擊不還手的孩子80% 的孩子在遭到攻擊的時候,沒有選擇反擊,而是會哭泣、退讓或者是任由攻擊者搶奪玩具。
演變結果:打人的孩子下次還會繼續攻擊別人,而被打的孩子行為得到了「負強化」,他們再遇到被攻擊時,會退讓妥協。
➋ 被攻擊還手的孩子選擇還手的孩子有兩種結果:
第一,反擊且成功
演變結果:打人的孩子後續會減少對他們的攻擊,或更換攻擊目標,反擊成功的孩子會在下一次被攻擊的時候,繼續選擇反擊。
第二,反擊沒有成功
演變結果:下次還會被打人的孩子攻擊,並遭到更頻繁的攻擊(報復)。
➌ 尋求外力協助的孩子被攻擊的孩子向老師或家長尋求幫助,在大人的介入下,打人的孩子會停止攻擊。
演變結果:一般都能讓打人孩子的攻擊行為得到收斂,他們或停止、或轉向他人。
教孩子還手
並不是最有效的處理方式
看完這個實驗,可能大多數的家長心裡都會這樣感覺:
「當然了,你看,不還手就會被繼續欺負!」
但是別忘了,實驗中的也有很多還手但失敗了的孩子,還擊失敗後,下一次還被欺負得更厲害。
教孩子還手,並不是一個絕對有效的方法。
想一想,一個 3 歲的孩子被一個 5 歲的孩子的欺負,孩子被比自己胖兩圈的同齡孩子欺負,你覺得孩子還擊,能贏嗎?
如果孩子沒有能力還手,這種反擊就是無意義的反擊,甚至可能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身體傷害。
還有的家長會問,還手會讓孩子更暴力嗎?
不一定。
從實驗資料來看,還手成功的孩子,有一部分確實從被攻擊的角色,轉換成為攻擊者的角色。但也有很多反擊成功的孩子,並沒有去用「新技能」去攻擊其他孩子,只是用於保護自己。
這是因為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當然和家長的溝通和引導也有關係。
孩子被欺負時
其實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做
當孩子被欺負沒還手時,千萬不要給孩子貼標籤,說孩子不反擊就是懦弱。
注意,實驗過程中,約 80% 的孩子在面對攻擊行為時選擇了不反擊。
這個基本資料告訴了我們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大多數的孩子,面對攻擊行為的選擇都是迴避與不反擊。
這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處理,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
有時候會聽到一些家長,埋怨和訓斥自己的孩子:
你怎麼這麼沒用?被搶了玩具就知道哭。
被打了打回去啊,你是個男子漢!
其實,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天生會反擊的。當然,也不是每一個孩子都願意用暴力來解決問題。
家長遇到孩子被欺負,不要恨鐵不成鋼,要更多地去體諒孩子,幫助孩子找到更優的解決方法。
孩子被欺負
父母應該教會他這四點
在這裡,我根據多年的諮詢經驗,給大家 4 個建議:
➊ 強化孩子的權利意識孩子被攻擊的時候下意識退讓,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不知道自己權利的界限在哪裡。
父母跟孩子在平時的引導中,可以多傳遞自我權利的意識,比如你可以這樣告訴他:
玩具是你的,你有權利決定要不要給別人玩。
身體是你的,不要讓其他人隨意觸控和侵犯。
只有讓孩子先懂得認知權利,他才能學習如何維權。
➋ 語言警告威懾對方很多時候孩子之間的攻擊並不是惡意的,但被攻擊的孩子的退讓,會加劇對方的攻擊。
這時候你需要教孩子使用嚴肅警告的言語,也是能達到震懾的效果的。特別是對於 4、5 歲的孩子,讓他們知道「這個孩子不好惹」。
住手!不許你這樣!這是我的玩具!
你走開!你再推我我就生氣了!
甚至說不利索的時候,吼兩聲也可以的。
➌ 擇情還擊,逃跑也沒錯如果語言威懾沒用,適時出手地反擊是可以被允許的,但要「打得過才行」,最推薦的反擊的行為,就是——推。
推打人的孩子或者遠離打人的孩子,讓他停止攻擊行為。
如果打不過,逃跑也是英雄,保護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➍ 求助大人實驗當中,有效停止被欺負的行為除了有效反擊外,藉助外力幫忙也是很有用的。
你可以教孩子及時求助,求助老師求助父母,或者對方孩子的家長,都可以。
家長可以在家裡進行場景模擬,透過玩遊戲或者繪本閱讀的方式,和孩子反覆練習,在這個過程中教他面對攻擊時應該怎麼做。
如果孩子處理地好,父母記得要給孩子進行稱讚或獎勵哦。
孩子都會有被欺負的時候,學會怎麼處理也不是立竿見影的。當孩子被欺負的時候,千萬不要去斥責孩子,我們要理解孩子,安撫孩子的情緒。
讓孩子知道,你被欺負了,不是你的錯。
被欺負也別怕!爸爸 / 媽媽和你是一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