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小寶寶在6個月左右才會“咿咿呀呀”地發出一些沒有意義的聲音,而在此之前,孩子想要表達自己的需求或者糟糕的情緒時,便只能透過哭泣這一方式。
不過,導致孩子哭泣的原因有很多,對新手父母來說實在難以分辨,很多時候都只能靠猜測。
但如果長時間的哄抱仍不能讓寶寶止住哭聲,那種“繞樑三日”的感覺就會讓家長的情緒變得煩躁,甚至在哄娃的時候還會想,要不乾脆讓孩子哭個痛快算了,而小魚就是這樣一位家長。
同事小魚的寶寶已經5個月大了,別看小傢伙長得呆萌可愛,一副天真懵懂的樣子,但她其實是個“高需求寶寶”。
需要換尿不溼了,哭;餓了想喝奶,哭;晚上睡覺睡一半驚醒了,還是哭。這樣一來家裡到處都充斥了孩子的哭聲,而小魚每天不是在哄娃就是哄娃的路上,時間一長,連黑眼圈都出來了。
後來小魚在閒聊的時候跟我抱怨說:“我有時候聽到孩子的哭鬧聲真想撒手不管,但想了想還是不忍心。”
其實有過小魚這種想法的新手寶媽並不少,但你曾瞭解過嗎?寶寶如果哭泣的時間超過這個點就可能會影響孩子成長,特別是對半歲一下的娃來說。
月齡在6個月以下的寶寶哭泣也有時間限制嗎?英國的《獨立報》曾刊登過育兒專家佩內諾普·莉赫博士的理論,她經過研究證明,孩子長時間的哭泣,可能會影響孩子在認知能力方面的發育。
而美國醫生皮尼羅普·林奇也同樣論證了這一理論,他在自己的書中表示,6個月以下的孩子,如果哭鬧時間超過20分鐘,就可能會影響孩子成長。
另外,如果孩子長時間哭鬧但家長沒有去安撫的話,寶寶卻是能在一段時間後停止哭泣,但這也讓小傢伙在一定程度上喪失安全感,不利於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
由此看來,當孩子哭鬧的時候,如果父母長時間不去安撫,反而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負面影響。那麼問題來了,致使寶寶哭泣的原因有很多,家長又該如何去分辨呢?
寶寶的哭聲中藏著需求的秘密寶寶想表達自己餓了孩子在6個月以前的生活比較單調,總是圍著“吃”和“睡”兩個字轉悠。
一般當寶寶覺得餓了的時候,孩子時常會一邊咬著自己的手指,一邊哭鬧,看到奶瓶或者母親的時候也會顯得比較激動,但在吃上奶的時候,情緒便會逐漸平復,此時就是寶寶在告訴你“我餓了,要喝奶!”
寶寶需要父母給自己更換尿不溼當孩子想要“上廁所”時,他們會有一種區別於平時的表現,小傢伙首先會憋紅了小臉,然後才開始哭鬧,這就是在告訴爸爸媽媽們自己要換尿不溼了。
這種哭鬧的聲音會由小變大,像個小喇叭一樣,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來呼喚母親到自己身邊,而當媽媽出現的時候,他們也會做出相應依賴的舉動。
寶寶想要將父母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除此之外,有些寶寶性格比較活潑,他們希望父母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所以便會採取哭鬧這種形式。
處於這種原因的寶寶,哭鬧聲一般比較突然,有時候莫名其妙的哭了起來,此時家長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將注意力放在了手機上,或者忙著與人聊天從而忽視了寶寶。
總的來說,孩子哭鬧大多都是有原因的,只要家長細心觀察體會其中的不同,你也能很好破解寶寶哭聲中的“小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