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在《媽媽是超人》裡,包貝爾的女兒餃子,因為她的機靈可愛而深受大家的喜歡。

誰能想到,這麼招人心疼的小姑娘也曾經捱過爸爸的巴掌呢?

包貝爾曾在節目中分享過自己唯一一次打女兒的經歷:

“當時遊樂園已經關門了,她還要繼續玩。阿姨想要抱她離開,沒想到她竟然打了阿姨的臉,我一秒之內也立馬打了女兒一巴掌。”

當時才兩歲多的孩子頓時哇哇大哭起來。

事後包貝爾詢問女兒為什麼打阿姨,她說不想讓阿姨抱。

包貝爾想透過這一巴掌告訴女兒打人是不對的,卻沒有第一時間問問女兒,為什麼要打阿姨?

小孩子天性愛玩,當時正在興頭上被打斷了,情緒變得無比焦躁不滿的同時,語言表達能力不足,就只好用肢體行動來代替。

這是引起父母關注的一種行為。

不可否認打人是不對的,但是在孩子解釋的背後,是不是也傳達著一些富含“潛臺詞”的話語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關於孩子潛臺詞這個問題。

01

當孩子剛上學的時候,我們之間是不是有過這樣熟悉的對話:

“媽媽,我今天可不可以不去上學?”“不去上學你想去幹嘛呀?小孩子不上學怎麼行呢?”“不想去就是不想去嘛...”“你怎麼又開始不聽話了?”

在我們很多家庭裡,孩子只要一鬧情緒,可能就會引來我們父母的“權威鎮壓”。

結果就是父母忍著怒火把孩子丟進學校,雙方都開始了不太愉快的一天。

其實當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的時候,就代表著他們有其他的訴求。

首先父母應該去了解孩子為什麼不想去上學?不想去學校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和同學有矛盾還是被老師批評了?

而後我們可以和孩子達成一致性溝通,不僅僅是表達父母的想法,也可以嘗試用這種方式去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

就像南京大學的呂斌老師所說的:成功的家庭教育來自於父母對孩子深入瞭解,接受和尊重孩子,而不是揭孩子的短。

最後當我們能和孩子站在一個共同一致性的角度去相互理解時,一個和諧的親子關係也就構建起來了。

02

有時候,孩子放學回來賴在沙發上吐槽一句累死了,這時他會希望聽到我們怎樣的回答呢?

有些父母可能會說:“我每天下班回家還要做飯幹家務,我都沒喊累,到你這,上個學怎麼就累了?”

但其實我們這樣說,孩子心裡是會產生排斥感的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當年剛畢業去嘗試工作的時候,是不是也曾經和父母抱怨過上班很累、工作好忙之類的話。

那個時候我們希望聽到的是“這有什麼累的,哪有我們以前下地幹活累”這些話嗎?很顯然不是。

我們可以聽聽麗姿老師在這種情況下的解答:

我們是希望父母給我們肯定和讚賞的,讓我們覺得自己努力的有意義,獨立的有幹勁,不是嗎?

作為成年人,我們也會偶爾情緒消極、煩躁,不想工作、不想上班,和朋友吐槽的時候,不也是希望聽到對方一句:唉,我也是啊,有什麼辦法呢?

成年人都尚且如此,更何況小孩呢?

所以,當孩子和我們這樣說的時候,我們又為什麼要去貶低他們努力的意義呢?

不恰當的表達,只會將他們越推越遠;設身處地的思考,則會讓我們成為孩子的知己。

盧勤老師有言:愛孩子就要理解孩子,愛是一個口袋,往裡裝產生的是滿足感,而往外掏,產生的是成就感。一個人在被他人需要時,才能感受到自己渺小的生命是多麼偉大,於是感悟到一種深深的愛意。

因此,在面對孩子的情緒,我們父母表示感同身受的理解,會比說教更有意義。

李玫瑾老師說過:給孩子掙錢的時間,不如自己陪孩子的時間;給孩子存錢的努力,不如教給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找奶媽帶孩子,不如自己辛苦帶孩子。家庭的撫養不僅僅是物質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撫養。

初次接觸這個世界,他們都有很多個“為什麼”,有時還會突然煩躁不安,甚至情緒失控。

他們面對連我們成年人都搞不定的人際交往時可能會害怕、會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這個時候,我們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更多的心理上的撫慰和理解,才能促使我們之間的溝通更加順暢。

而正確的溝通方式,才會讓孩子樂於接受,也會讓教育變得更簡單。

13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牢記這5點,輕鬆掌控孩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