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將一個人身上的責任形容為“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卻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一種責任從未有過事先準備,這還是一份從0基礎開始的挑戰性“工作”,並且這份工作還永遠不能辭職、一接手就是一輩子,它就是苦樂摻半的父母!
說起父母一角色很多人似乎已經不以為然了,實際上父母恰恰是這個世界上永遠不會消褪的存在,他們在天降大任的時候也是跟孩子一樣如同一張白紙,都說老師難,但老師還有漫長的求學履歷作為崗前積澱,再不濟還有個崗前培養、課前預習、課後總結作為指引。
而父母呢?只能一條路走到黑,哪怕是知道教育方法是錯的、也不知道如何去替舊換新,可以說就沒有人天生就是當父母的料,他們都是從生活當中的挫折磨練和相互溝通找出的教育技巧。
重要的是每個孩子的性格和成長環境、包括行走的步伐都不相同,我們不能要求性格內向的孩子去接受性格外向的教育方法,只有在教育裡互相磨合、透過耐心去摸索到屬於自家孩子的獨一教育方法。
而這個過程其實修煉的也是父母的耐心和格局,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感悟:
沒有孩子前,睡到自然醒的“懶”覺得工資夠花就行、甚至還不想去上班,有了孩子之後一看到孩子嘴角就不自覺抽動,突然好懷念重新工作、努力奮鬥,甚至連一次遲到都不敢,最大的願望也是升職加薪後回家加雞腿。
又或者以下這些改變:
衣著方面:沒孩子前,高跟鞋、裙子和包包這些都是生活裝扮標配,當媽媽之前時尚有氣質才是王道,有孩子後洗個臉、吃個飯都在搶時間,總之便捷省時間就是當媽後的日常生活。
吃飯方面:沒孩子前,細嚼慢嚥是淑女必備的技能,有孩子之後吃飯就是跟時間賽跑,孩子一哭再好吃食物也要中斷,因為有了娃之後、孩兒才是生活的重點,baby一哭爸媽的心都融化了。
精神方面:沒孩子前,做錯事情或心情不好還有爸媽、朋友來哄哄,有了孩子之後直接就是撂出“你都多大人了,連家裡的娃娃都不如”,一個鄙視的眼神讓為人父母的我們瞬間被孩子擠出了位置。
耐心方面:沒孩子前,凡事都講究以慢、以氣質為主,因為大家都講究形象嘛、所以耐心方面也是沒話可說了,而有了孩子之後做什麼事情都彷彿如風一般速度,脾氣和耐心也因為孩子動不動就哭鬧而變得急躁。
……
總而言之,孩子就是父母二次成長裡的“煉丹爐”、不停地修煉著父母的耐心和格局,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父母有了孩子之後,身上的青澀與幼稚瞬間全無,取而代之的就是成熟和穩重,這些正是受到了耐心和格局方面的提煉。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應當屬共同成長裡的志同道友,但生活中家長往往過於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以至於親子關係過於體現在監督(催促)、和被監督(被催促)方面,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深陷這樣氣氛裡的親子關係,必定是體現在緊張的焦躁和批評甚至責備方面。
有時候,我們常常吐槽孩子一大和父母之間就像是仇人見面一樣互掐,實際上這些都是受前期教育的日常相處影響,而良好的教育不管是孩子、還是家長,教育和親子溝通一定要體現在日常互動方面,唯有良好的親子互動才能推動孩子的學習,包括父母的耐心和格局才堪稱比屋可封。
如何體現良好的互動?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家務活,要讓孩子從娃娃期做起
家務活在家庭教育裡似乎就是一個局外話,但是朝大的方向來說家務活的影響甚是廣:
首先是自信心,經常做家務活的孩子在體力支出方面會得到誇獎、和自我認可
其次是幸福感,家務活往小地說是整理、往大地說就是大愛,爸爸心疼媽媽幫忙做家務,寶貝也愛媽媽才主動請纓參與,在你愛我、我也愛你的行動付出裡,家庭裡的幸福感必定會隨之上升
最後是責任感,責任就像是一顆種子、一旦埋在心裡就會生根發芽,隨著種子、大家做事情的沉穩勁也跟著擴大,責任它還是一種氣魄、心態和品質,有責任的人做事情有始有終、學習也更加上進一些,家務活雖然很平常但卻是從生活小事的自我能力開始鍛鍊,我們生活在這個家裡、那麼家務活就有共同生活者的一份子。
關於家務活的親子互動,家長一定要從娃娃時期抓起,因為孩子越小他們的探索和參與慾望就越高,家務活可以體現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可以是玩好玩具後的整理歸納、也可以是吃完東西后的垃圾歸類,包括飯前飯後的擦桌子等等,每一個細小的參與若都體現在日常的每一天裡,將來等到孩子長大、犯懶的時候家務活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和深根的責任感。
2、閱讀培養,深教大於言傳
書,是人類前行之路的進步階梯,它可以指引我們奮力前進地更上一層樓,多閱讀書籍可以增長我們的知識,書入骨裡體現的不僅僅是文化底蘊、還有那書香瀰漫的清香氣息伴隨,只要我們認真去對待、多讀健康有益的書籍,它教會我們的還有腳踏實地、不驕不躁,以及知識的基礎奠定。
需要注意的是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家長的深教大於言傳要更為重要,良好的閱讀模式要體現在全身心地投入方面,那些一天到晚的伏案苦讀並非是良策,讀書就像是能量補充一樣,讀書之餘還要注意讓大腦多休息,疲倦狀態下的讀書只會遞增煩惱。
也就是說,想要孩子有質量地全身心投入閱讀、就一定要體現在環境影響方面,在家庭氣氛裡締造良好的閱讀氣氛,可能很多家長會說“我不喜歡閱讀”、孩子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只有家長率先改變、孩子才能有模學樣,家長哪怕是“假裝看書”也能締造一份看書的意願和習慣,漸而漸之在閱讀的習慣和書香氣息影響裡,你會發現閱讀興趣在逐漸提升。
而這一點是父母的深教影響、也是環境的薰陶,我們可以回味一下,為什麼家裡面比圖書館還要清淨,很多閱讀愛好人士還非要到圖書館去湊熱鬧?這是因為圖書館裡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對書籍的熱愛,那陶醉的表情以及融入書香的氣氛、都讓我們的閱讀興致不知覺提高。
3、教育學習,過程大於結果
說起孩子的教育與學習,大部分家長都過度關注結果而忽略了過程,實際上這也是人心正常的期待,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可能就是期待越高失望越大了,這是因為孩子天性渴望自由、你越是過度關注他們越是厭煩,想要孩子的教育學習走上正端、那麼就一定要體現在主動和興趣相投方面。
若孩子不愛學習,哪怕是牽著繩子在後邊追趕、孩子依然是不愛學甚至是厭學,當然我們不能指望孩子主動去把學習當回事,這又是因為世間能夠引起人類迷失的誘惑有很多很多,其中智慧時代的遊戲就是一大上癮,有很多連成年人都無法自控的事情、孩子自然也需要積極向上的引導能力了。
這個時候家長在教育孩子、尤其是學習方面,一定要記住過程大於結果的重要性,結果只能是對某一件事情的整體嘉獎或者經驗吸取,但是對於事情的參與者來說、過程才是最具吸引力的尊重和點評,多給孩子一些細節方面的鼓勵與開導,讓他們在每一件事情的過程裡棄劣從優,相信孩子的學習、包括父母的耐心和格局都會得到很好的提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