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仔細回憶一下自己在育兒過程中或是曾經的童年經歷裡是否有過以下狀況:

送幼兒園的孩子去上課,結果孩子就是死活不去,哭鬧著非要回家不去學校,無論你怎麼哄怎麼安撫都沒用;

正在跟孩子逛街,突然他看上一個玩具飛機鬧著要你買,你想起來家裡同類型的玩具有很多也不想一味慣著孩,所以就不允許他買,結果孩子好話不聽開始在地上打滾哭鬧,不買就不回家;

教孩子寫家庭作業,但是孩子彷彿故意在氣你的樣子,明明非常簡單的加減法就是學不會,你耐心的教了無數遍他還是算錯,搞得你忍不住想揍他;

如此種種是不是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裡?面對這樣的情況時你都是怎樣做的呢?

我想已經有很多父母開始攥緊拳頭了。

這其實不代表你是個不合格的父母,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到底是什麼在左右著我們的行為呢?

當我們感到壓力或是發現和子女的關係觸及到過去沒有解決的問題時,思維可能會產生停頓,不再靈敏,這種不靈敏會帶我們進入一個不同的狀態並直接導致思維不清晰,削弱和孩子之間的情感維繫。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低模式程序”。

當你進入了低模式,也就意味著你進入了失控狀態,你將被恐懼、悲傷或是憤怒的情緒淹沒,很難保持一個養育者和孩子之間充滿溫情的關係。

我們都不喜歡自己的失控模式,但如果不反思自己的行為,我們將會不斷的陷入失控狀態,而反思的第一步就是先進行自我瞭解,這可以大大降低我們進入失控狀態的機率。

舉個例子,你正在和3歲的孩子開心的玩著遊戲,但是一會你還有個重要的會議所以必須儘快結束和孩子的遊戲,可是孩子並不想結束,這時他可能會哭鬧,而你考慮到自己快要遲到了,語氣也變得急促甚至有些責備,無視孩子的眼淚開始了責罵。

其實你並不是針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責罵,而是你自身的問題,你發現自己要遲到進而關聯到一些過去遺留下來的事情,那些事情使你無法為自己的行為進行界定。可能小時候你的媽媽沒有能力滿足你的要求,你不僅沒能得到母親的關愛反倒要照顧母親的情緒從而放棄自己的需求。現在你被激怒了,原因就是孩子沒能為了你的會議放棄自己想做的事。

當我們自己身上有未被妥善處理的問題時,我們就很容易用自己的舉動給孩子造成恐懼和困惑。

如果父母能及時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並且進行自我反思,那與孩子之間產生的這些裂隙就能得到一定的修復,可如果父母意識不到並頻繁地在無意識狀態下采取失控行為,那將給孩子造成莫名的恐懼甚至影響到孩子日後的行為模式。

其實要擺脫失控狀態,我們除了要自我瞭解外,還需要自我接納,要思考過去的這些經歷對你的人生和人際關係造成了怎樣的影響,先別急著指責自己,要尊重你當下的情緒和感受,因為創傷的治療需要一定的時間和耐心。

如果你有一個可靠的、能夠支援你的傾訴物件,那麼可以選擇與對方進行一些成人通話或對話,做一下心理疏導,如果沒有,也可以選擇寫日記的形式來進行自我疏導。

總之,不要因為害怕自己的情緒而選擇逃避,你可以掌控它們,也可以與它們和諧共處。

8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生孩子前一天,要給老公準備7天的飯菜”韓國孕婦指南震碎三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