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嗨,我是純潔

你的心理電臺和情感膠囊館

今天想以85後的身份,和你說說“作為一位15後的麻麻”的心理話

這裡我想說的是普通階層中的一部分“我們”,

01

背道而馳的育兒觀

不知道各位寶爸寶媽們是不是也有過和我一樣的感受

從寶寶未出生時,就充斥著幾乎是兩極的育兒觀:關於孩子的睡眠,關於如何對待孩子的啼哭,關於按時餵養還是按需餵養……

有人會以過來人的口吻勸告說:“孩子不要一哭就抱。”、“吃夜奶是不好的習慣,不行就喝奶粉吧。”、“最好從小養成獨立睡小床的習慣。”……

再長大些,有長輩開始勸你:“要開始如廁訓練了,這樣省心。”、“都三歲多了怎麼還在抄尿布呀。”

等到孩子發展出了自我意識,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受管控的時候,又有人會勸告你:“這孩子將來要闖禍,家裡沒一個怕的人,你怎麼不管管。”、“小孩子不聽話就要打,打了他就長記性了。”、“你一天到晚跟他講道理,這麼小的孩子聽懂什麼?”

等孩子上了幼兒園,你對家人說:“不要在孩子面前議論,這樣不好,會讓他產生羞恥感的。”,家人說:“你也太小心了吧。”

等你著急著想找學區房的時候,長輩又說:“讀得出書的孩子在哪兒都一樣,山溝溝裡的孩子不是照樣考清華嗎?

可是另一邊,你讀過的《西爾斯親密育兒法》告訴你母乳不需按時餵養,應當順應寶寶的需求,對嬰兒進行睡眠訓練是違揹他發展需要的;

你學過的依戀理論告訴你啼哭是嬰兒唯一的溝通方式,當孩子哭了要第一時間迴應他,給足他安全感,長大後情緒才更穩定;

發展心理學又告訴你,孩子每個階段都有敏感期,當他們不再事事依從於你,是因為他們的自我意識又上升了一個臺階,孩子的“叛逆”是好事,不該一棒子摁住,那樣太簡單粗暴了;

現實的教育壓力又告訴你:那個家長不過問作業的年代已經遠去,教育的內卷使得孩子和家長的壓力越來越大;

成長經歷告訴你,在孩子面前情緒失控、吼叫和打罵,不僅不利於健全人格的發展,還會影響他將來對待下一代的態度和方法;

前兩天我聽說一戶人家,一旦孩子沒考到一百分,媽媽就會把她拖出去打一頓,拖不動的時候,外公外婆還會幫一把,好不偏袒和庇護孩子,錯愕中我問:“是不是這位媽媽小時候也是被這樣對待的?”得到的答案是:“是。”

在吼叫和打罵中長大的孩子,當他們有一天為人父母時,也只會用這種方式對待孩子,因為他們的父母不曾教會他“商量”和“溝通;

凡此種種,不知不覺,我們發現,自己站在一條分界線上。

一邊是”過來人代代相傳的經驗“,另一邊是父母長輩不曾告訴過你的、看似科學的理念和新的時代背景。

02

我們接受過的養育

80後這一代人,祖輩們大多出生於抗戰時期,生長在戰爭年代,而後在解放初期成家,生兒育女。

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來看,擺脫了戰爭的恐慌,安全的需要已經滿足,那個年代的人們以吃飽穿暖的溫飽為追求,至於對孩子心理發展和教育的需要,則無暇顧及。

他們的孩子長大後,便成了我們的父親和母親。

我們的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基本沿襲了上一代人的方法。甚至我們中的很多人,小時候依然是爺爺奶奶帶著的。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當我們處於嬰幼兒時期時,正值改革開放,我們的父母作為當時的主力,忙著生產和建設。

而那時候的教育僅僅走到了全面義務教育的階段。父母把我們交給學校,就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地安心工作了。

在當時的社會認知裡,有一張安穩的書桌,這就已經是很好的了,至於“傾聽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選擇”、“確認孩子的心意”、“陪孩子玩耍,遊戲,學習”,大人們無暇顧及,也不覺得有必要這樣做。

他們沒有什麼不對,這是一個時代的侷限性。我們的父母們已經給了我們當時能力範圍內最好的一切,只是卡在了這種侷限性上。

每一代人,都承接著時代的侷限性,我們亦如是。

父母輩的教育,在中國兩千年的三綱五常和孝道文化中慣性滑車。

03

我們面臨的壓力

等到80後為人父母,已經是三十年後,這三十年裡,有些遊戲早已在不知不覺中變了規則。

我們做孩子的時候,一直被拿來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等我們當了爹,各方又傳來“拒絕別人家的孩子,要保護自己孩子的自信。”

我們小時候和小夥伴吵架,父母不分三七二十一,都先把自己家娃訓一頓來平息紛爭,等我們做了父母,開始思考“那種做法實則是犧牲了孩子,保全了父母的面子”,我們覺得不妥;

我們畢業的時候,“拼爹”一詞剛剛作為一種社會笑料流傳開來,等我們到了做爹媽的年紀,卻發現自己坐上了“拼爹”中的“爹”的寶座,社會的階層在逐漸固化。

我們懵圈了。

我們發現——舊有的方式已經不管用了!

而新的、管用的教育模式還沒有建立起來。我們不同於父母輩。沒有一套 被驗證了許多代、同時又適用於現在的、可以直接套用的養育方法了。

我們也知道傳統的教育理念中有閃閃發光的東西,同時也有對孩子心理發展不利的“老法思想”。

我們想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於是在實踐中一點點摸索著取捨,在取捨間不住地焦慮。因為沒有人可以告訴我們這樣取捨究竟對不對。

對於被要求做“標準答案”長大的我們來說,難就難在這道題沒有標準答案。但內心的聲音告訴我們,這個取捨是必須要做的。我們再也不可能回到從前,假裝什麼都不知道地繼續沿用一些教條了。

彷彿是在一片貧瘠的土地上開墾,彷彿是在彎道上急剎車再來個急轉彎。

曾經有人跟我說:“孩子不聽話了就該打,我們小時候,爸媽不就這樣教育的嗎?”這是毫無思考性的建議,不帶思考的沿用,猶如刻舟求劍。

時代已經變了,你卻還在用不適宜的老法過活,依樣畫葫蘆,真的妥嗎?

一個例子告訴你,為什麼不假思索的沿用是不可取的——

我爸小時候打我,可是隔了三十年,在面對我的孩子時,他告訴我“不要打,打了孩子會有陰影的。”

我當時聽到後心想“您也知道不對啊?”

現在我明白,他是在後來意識到了這個做法是不對的。

如果我們不分青紅皂白地沿用父母輩的育兒方式,不就是在用父母曾經的錯誤懲罰現在的孩子嗎?

真正的起跑線不是一年級幼小銜接的那一刻,而是做父母的理念,是否已經革新,還是仍然停留在上一代。

這一進一出,孩子之間就隔著兩代人的差距,我們不能再繼續堂而皇之、視而不見了。

04

我們正在做的那些努力

時間走到2021,我們能夠越來越清晰地感受到育兒的觀念在無數次被衝擊、被批判、被質疑、被思考後,正在一點點重建。

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教育的重壓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在青春期翻了車。

那些抑鬱,輟學和絕望的故事讓我們不得不開始思考,哪裡出了問題,要怎麼轉變怎麼預防。

我們正在做的那些努力,其實就是”思考、學習、反思、質疑和認知迭代“。

這聽上去似乎很空洞,像一碗沒有料的雞湯。

可是,每一篇你讀過的文章、每一次你面對兩難的育兒觀時的糾結和斟酌,都在一點一點幫助你尋找一條更妥當的道路。

一開始,我覺得這個轉變是從80後這一代開始的,後來我意識到:

這個轉變不是某一代人的轉變,網際網路帶動的是一整個時代背景下人群觀念的轉變。

無論是90後,80後,70後,甚至是60後,在這個時代的弄潮下,都多多少少有了些認知的鬆動和改變。

這一切都取決於我們踏上這趟時代列車時, 所處的人生階段。

85和90後,在他們的孩子年紀尚小時就開始有了轉變。

70後也許孩子初高中了,但他們也在這個階段學習著更好地和青春期孩子相處。

而60後,他們的孩子都已踏上社會,大部分也已為人父母,60後的父母們,也許也在刷短影片的時候,反思起自己曾經“不曾推敲”的教育方式,也在和子母們相處的過程中學著改變,不知不覺地“終生成長”著,就像我的父母一樣。

60後的改變和心理成長不可小覷,因為他們影響的不僅僅是自己和子女的相處狀況,還同時決定了他們是否能和8098後們一起轉變教育下一代的理念。

我印象很深的是初中時有位同學一邊看美劇一邊感慨說“美劇裡,人家的奶奶是本科生,在我們這裡,如果要奶奶輩有高比例的本科生的話,要等我們這一輩做了奶奶。我們和美國的教育水平差了兩代人。”

於是這個“兩代人”的概念一直在我心裡。

05

心理話

正因為我們有內省、思索的能力,正因為我們願意看一看“新”的東西,我們才有了認知的迭代和個人的成長。

而我這看上去有些洋洋灑灑且稚嫩的“思索”,才有了意義。

我們不需要非得認同某一個觀點,也不必急著去否認某個觀點,就讓這些想法、這些觀點自然地來去,慢慢地,會在每個人心裡整合成屬於他的“新認知”。

8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生了二胎之後終於明白,養孩子的遺憾,從起名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