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虹分享的第172個親子教育方案
超級接地氣,上手就有效還能一直用的好方法
彩虹老師,我有個問題想請教你:
我女兒最近老說喜歡奧特曼,我就給她買了幾本奧特曼的畫冊,裡面有幾張可以手撕下來的卡片。
在她撕這幾張卡片的時候,有一張卡片就撕破一點,然後她就跟我說“媽媽,我撕爛了!”,那個時,我正在準備洗澡所以沒聽清她說什麼,過了一陣她就很委屈的哭。
我聽到她哭得很厲害就出來看看,我說:就撕爛了這麼一點,還可以把它粘回去的,一點小事怎麼哭了呢?
然後她讓我現在一定要粘好,我說等一下再粘,她就哭得更加厲害。最終等我給粘好後,她才慢慢地不哭了。
我就是想不明白,明明這是她自己撕壞的,而且只是撕壞一點點而已,就哭成那樣。我跟她說可以粘好,她還是不相信。
我女兒這種狀態是不是太過自責了呢?我覺得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我也沒罵她撕壞卡片這件事,但她認為這是自己的錯。
一、為什麼孩子因為一點小事就哭的特別傷心?原因一:家長不理解孩子的那份在意我在影片號裡曾經發過一條影片《孩子因為小事無理取鬧怎麼辦?》,說的是一個孩子放學回家準備組裝聖誕樹,結果發現少了兩個裝飾品,非要去買。
媽媽拒絕孩子後說道:聖誕老人又不在意這個,你先去寫作業吧。孩子哭著說:不買就不寫作業!媽媽擔心,如果這時候滿足他,會養成孩子要挾的習慣,就堅決不同意。
娘倆因為這個問題,鬧騰了四十多分鐘。然後問我,她該怎麼處理?
我跟這位媽媽說,事實上,孩子過聖誕節就跟我們的結婚典禮是一樣的。如果結婚典禮的當天,你的老公跟你說:“這些裝飾品這麼貴,用一次就浪費了,咱還是湊合湊合不用了吧!”那個當下,你會是什麼感受?
孩子跟我們一樣,要的是那份在意和儀式感,如果孩子經常因為小事哭鬧不休,很大一個原因是:
我們不理解孩子的那份
-------傷心和在意
所以當家長這樣跟孩子說的時候:
就撕爛了這麼一點,還可以把它粘回去的;
她讓我現在一定要粘好,我說等一下再粘;
我就是想不明白,明明這是她自己撕壞的,
而且只是撕壞一點點而已,就哭成那樣。
我跟她說可以粘好,她還是不相信。
媽媽的每一句話,每個表情,都在無聲的告訴孩子:就那麼一張小卡片,就撕掉了那麼一點,值得你大驚小怪麼?你矯情個啥?
而孩子的感受是:那個當下,這張小小的卡片就是她的全世界,她的全部。孩子覺得自己的世界都破滅了,媽媽竟然如此不在意不當回事,她怎麼能不傷心呢?
原因二:家長輕視、指責孩子的感受就撕爛了這麼一點,還可以把它粘回去的,一點小事怎麼哭了呢?
我就是想不明白,明明這是她自己撕壞的,而且只是撕壞一點點而已,就哭成那樣。我跟她說可以粘好,她還是不相信。
因為家長不懂孩子對這張小小的卡片的在意,所以家長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孩子的反應,怎麼看怎麼都是大驚小怪,小題大做。
很多親子之間的矛盾源起就是這樣來的。
我在意的你們大人不懂也不給,我不在意的你卻愣塞給我;我在意我的玩具,我為丟失損壞了的玩具傷心,你們大人還不允許我的這份在意這份傷心的存在。
就跟我們去勸慰一個失戀的人一樣,人家哭的特別傷心時,你輕飄飄的來一句:“沒事的,不就失個戀麼,咱再重新找個更好的,比他強100倍的!”
你是為了勸慰人家,但是你否定了人家的那份傷心,順帶著也否定了她在傷心的這份感情。
同樣的,當家長否定孩子因為一點小事就哭的時候,也就是在否定孩子視若珍寶的這張小卡片的價值。
所以,家長越是這樣否定孩子的感受:“就撕爛了這麼一點,還可以把它粘回去的,一點小事怎麼哭了呢?”
孩子才會哭的越傷心。
原因三:家長泛泛地總結並貼標籤我女兒這種狀態是不是太過自責了呢?
我覺得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我也沒罵她撕壞卡片這件事,但她認為這是自己的錯。
孩子因為撕壞一點點的小卡片就大哭,家長覺得自己又沒有罵孩子,孩子卻哭的那麼厲害。不明所以的媽媽,很快總結出來一個評價:“孩子太過自責”。
這就是我們日常給孩子貼各種標籤的過程,在我們不瞭解孩子情緒背後的各種原因時,就自然而然的給孩子下了判斷性的總結,然後貼一個標籤封存。
等孩子再遇到這樣的事情的時候,毫無思考的就來一句“她就是特別的容易自責,一點事情做不好就哭的厲害。”
這樣的總結,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任何的幫助,反而給孩子帶來負向的固化引導。
因為孩子在嬰幼兒和小學階段,孩子對自己的自我評價,80%的都來自於父母對自己的評價。
當父母說“孩子因為一點小事就太過自責”時,孩子慢慢的真的塑造出這樣的品行性格來。
一點小事做不好,孩子就會自責,自我否定:
我就是不行,我就是做不好。
而最初的最初,孩子只是因為在意這張小卡片,因為小卡片損壞了而傷心,僅此而已。
一件小小的再也平常不過的事,卻被父母總結后冠以“惡名”,而這個“惡名”有可能會毫無意識的束縛孩子的一生,成為孩子有大成就的一大障礙。
畢竟很多人,最後最難突破那個坎,大多都是自己內心的枷鎖。
二、怎樣做,才能讓孩子不因為一點小事就哭?方法一:同理心,把孩子在乎的小事換位成自己經歷的事當孩子再表現出對某些小事,異乎尋常的傷心時,無論我們家長覺得多麼不可思議,都努力的去同頻一下,換位一下。
我們眼中的這點小事,是不是孩子當下的全部?是不是跟我們曾經在意的某件事有一樣的感受?
就跟上面舉的例子一樣,聖誕樹的裝飾品,就跟我們結婚典禮的裝飾一樣,我們跟孩子一樣,要的是那份在意和儀式感。
當我們能同理心的同頻到自己的親身經歷上,我們就不會對孩子因為一點小事哭鬧不休,而去苛責孩子埋怨孩子。
同理心,是可以刻意練習的一個習慣,當你能對標到自己的經歷上一次,你就能同頻到兩次,最終,只要看到孩子的哭泣傷心,就能立馬感受到孩子的那份心情。
方法二:接納她的情緒,無論孩子怎麼哭鬧,都不要輕易否定孩子的感受當孩子哭得很傷心的時候,如果你不會引導孩子,也不會同頻孩子的傷心,那麼就先做到最基本的:
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
像這樣的否定孩子感受的話“就撕爛了這麼一點,還可以把它粘回去的,一點小事怎麼哭了呢?”,就再也不要說了。
正確的做法是這樣的:
孩子因為小卡片撕壞了,哭得特別傷心時,先抱抱孩子,告訴她:媽媽知道你現在很傷心,我們需要怎麼補救,才能讓你不這麼傷心?
當你能這樣做的時候,孩子傷心哭泣的情緒會更容易得到疏解,很快的投入到補救工作中。
當孩子親自體驗了情緒被父母接納的這個過程後,孩子才知道接納情緒表達自己的情緒,到底是怎麼一會兒事,他才真正的學會怎樣去表達自己的感受。
這就是同一件事,不同的應對方式,帶給孩子的不同結果:
一個是被父母貼了標籤“她就是特別的容易自責,一點事情做不好就哭的厲害。”
一個是學會了怎麼表達自己的感受,能更好的解決當下的問題。
方法三:善總不結,不隨意給孩子貼標籤上面分析了,我們父母隨意的批判性的總結,就是給孩子貼了個標籤,而這個標籤可能成為束縛孩子一生枷鎖,成為孩子發展的障礙。
正確的做法是:
善總不結
我們彙總下看到的客觀現象,思考下孩子表現出這些情緒現象的原因,為什麼孩子會如此的傷心?哪怕搞不懂,也不要猜測,也不要著急給出總結性的語言和評價。
而是要問問孩子,問問孩子真實的感受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只要不給出總結性的語言,不隨意給孩子貼“標籤”,我們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就會少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