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一、孩子一哭就抱會被慣壞?

我家才半歲的小寶是個睡渣,他大部分時間都晚睡早起。白天睡著的時間也很短,還得大人抱在手上哄著他睡。

這天家裡來了一位親戚,我們在客廳裡聊著天。放在臥室裡嬰兒車裡剛睡著不久的小寶醒了,在哇哇地大哭。一聽到他的哭聲,我一邊衝進臥室,嘴裡一邊大聲說:“寶寶,媽媽在這兒呢。”我抱起小寶,他還在哇哇大哭。我估計他是被尿憋醒了,趕緊給他把尿。小傢伙果然撒了一大泡尿。尿完了他還在大哭。

小傢伙顯然還沒有睡夠,我抱著他在客廳裡走來走去,嘴裡一邊哄著他睡,左手一邊輕輕地拍著他。

這位親戚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她看我帶孩子這麼累,光哄孩子睡覺就這麼麻煩,實在看不下去了,向我傳授她的經驗。她忍不住說到:“你這樣帶孩子多累啊。這樣會慣著他的。你這樣他越不睡。我第一胎的時候,也是像你這樣,孩子一哭,我趕緊抱起來,各種哄。咳,帶那一個孩子真是累得我夠嗆。帶後面的兩個孩子我就學精了,孩子想睡又不睡,總是哭,我就不哄了,我讓他自己一個勁地哭。等到他自己哭累了,他自然就睡著了。後來慢慢地,他自己不哭了,想睡就睡。根本不需要哄了,我就省事省心多了。帶後面兩個孩子加起來沒有帶第一個孩子那麼累。你這樣不行,你得好好向我學學。”

聽完她一連串的經驗,我不禁回想起了自己帶第一胎時候的情景。有人說第一胎照書養,第二胎當豬養。我第一胎的時候沒有讀過幾本育兒書,孩子哭了馬上抱起來,放在床上他不肯睡,我就抱他在手裡睡,有事沒事哄他玩。雖然累了點,但是樂此不疲。以前我沒有什麼育兒理論,做這些都是出於一個母親的本能。

二、到底是真能省心省力還是在為自己的懶惰找藉口?

我不止一次聽到所謂的過來人說孩子一哭就抱會慣壞孩子。我一個同事,第一胎才一歲多,也說自己有經驗了,以後生了二胎就不會慣著二胎了,他愛哭就哭,不哄著他睡,不慣著他。

我仔細觀察,生活中讓嬰兒愛咋地咋地的人挺多。有次帶我家小寶去打預防針,很多人抱著孩子在等待或者等著回家。我發現那麼多大人,沒有一個跟手裡的孩子聊天。她們要麼在玩手機,要麼抱著孩子靜靜地坐著,要麼在跟旁邊的人聊天,儘管她們互不認識,但是沒有誰跟孩子聊天,儘管孩子在表示反抗,比如在大人懷裡蹭來蹭去,比如在莫名其妙地哭。

我家公公婆婆帶孩子的時候,他們很喜歡抱著孩子坐在電視機前,自己兩隻眼睛盯著電視,不管手裡的孩子。他們帶我家小寶的時候,我家小寶特容易哭鬧,他們還說孩子難帶,不聽話。

我對他們說,你要逗孩子玩,多跟他聊聊天,他自然就不哭鬧了。他們反駁說,這麼大點的孩子懂什麼?跟他聊天他聽得懂嗎?

孩子不會說話不代表他什麼都不懂,更不代表他不需要交流等情感需求。但是很多大人都認為還不會說話的孩子什麼都不懂,只要手上抱著孩子就是好好帶孩子。

武志紅在《巨嬰國》裡寫到:“雖然中國大人總宣稱多麼重視孩子,但在我的觀察中,中國家庭對嬰兒的忽視極其普遍,且程度相當嚴重。也就是說,這意味著太多人——在我看來是多數國人,在嬰兒早期嚴重沒得到滿足,於是他們都在相當程度上滯留於全能自戀的心理中。”

他認為,好的養育者,特別是媽媽,對於1歲前(至少要保證6個月前)的嬰兒,要給予無微不至的照顧,及時且敏感地滿足嬰兒的各種需求。這樣一來,嬰兒覺得自己真像是全能的,一餓,就有媽媽的乳房;一冷,就有媽媽的懷抱;一笑,就有媽媽傳來的喜悅……但若嬰兒嚴重沒得到滿足,那麼,就無法形成一種整體的掌控感,他們就會滯留在全能自戀的原始心理中。

所以他認為,孩子越小,越需要呵護和照顧,特別是前6個月,如果嬰兒嚴重缺乏愛,那會導致最嚴重的心理問題。可以說,對於1歲前的小嬰兒來說,怎麼愛他都不過分。

三、嬰兒哭,是在向你發出溝通邀請

對於還不會說話的孩子,他還不知道用哭聲來威脅大人,他所有的情感需求都是通過哭聲來表達。而對於嬰兒,他的哭聲,其實是在向你發出溝通邀請。

什麼是溝通邀請?

人際關係領域大師級人物約翰·戈特曼在《人的七張面孔》一書裡寫到:溝通邀請是任何希望同對方進行情感溝通的行為,它可能是一個問題、一個手勢、一本書或是輕輕的身體接觸。

建立關係要從溝通開始。而溝通邀請, 則是完美人際關係的起點。

對於一個還不會說話的嬰兒來說,他的每一次啼哭,每一次對著你笑,每一次對著你咿咿呀呀,都是他在向你發出溝通邀請。

如果你對他的溝通邀請回避拒絕不理不睬,時間久了,他就會選擇沉默並封閉自己。這就是孩子不再哭鬧了,自己乖乖睡覺,他在你面前那麼乖那麼聽話,你那麼省心的原因。

你覺得這是好事,殊不知,孩子長期處於這種情感壓抑的狀態,有可能影響他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

書中說:溝通邀請被忽視,孩子容易悲觀。他們的研究還發現,如果父母總是忽略孩子的溝通邀請,孩子長大後很容易悲觀、意志消沉、無法與他人長久相處。他們不但缺乏與朋友交往的能力,學業上也無法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身體素質也相對較差。

看到這裡,你還會圖省心,還會讓孩子自己愛怎麼哭就怎麼哭,反正哭累了他自己就會睡著了嗎?

而面對嬰兒向你發出的溝通邀請,如果父母能夠愛撫或輕拍孩子,或著柔聲細語地對他說話,這樣做不但成功地迴應了孩子的邀請,還教會了孩子以後如何安撫自己的情緒。

父母的懷抱和話語也讓孩子學會了在複雜的情感溝通過程中,如何用語言和非語言的方式迴應彼此的“給予”和“索取”。

而面對哭鬧的孩子,總是選擇迴避或忽視的父母則無法告訴孩子情感溝通是一個互相“給予”的過程,孩子當然也沒有機會體驗被“給予”的感覺。

所以,書中建議,不管你的孩子現在處於什麼年齡段,從現在開始請關注他們的情感需求,積極迴應他們的溝通邀請。

四、無迴應之地即是絕境

武志紅在他的心理學著作《巨嬰國》裡說到:對幼童來說,無迴應之地即是絕境。並且,幼童獲得迴應的數量和品質,將決定他未來的溝通能力。

他還在書中強調,不僅要回應,而且迴應要及時。因為“最新研究發現,若嬰兒向媽媽發出訊號,而媽媽能在7秒內給出準確迴應,嬰兒就沒有受挫感。若超過7秒,就會生出受挫感。若總是受挫,甚至總是徹底受挫——媽媽基本不迴應,那麼,嬰兒就會減少甚至再也不向媽媽發出呼叫。嚴重的宅,極可能都有這樣的背景。”

開頭提到的我那親戚的孩子,由哭著要大人哄著睡――哭著入睡――不哭不鬧自己睡。為什麼會這樣?

就是因為他媽媽對他的哭聲基本不迴應,讓他總是受挫,於是他再也不發出呼叫。

真不知道小小的人兒經歷了怎樣的心裡路程,想想就覺得心疼。而無知的人還在為自己沾沾自喜。

自從看了這本書後,我特別注意自己對小寶的迴應。寶寶在嬰兒車裡睡覺,突然哭了起來。我只要一聽到哭聲,就飛奔到他面前,一邊搖車子一邊說:“寶寶,別怕,媽媽在這裡。”“寶寶睡覺覺。”有時小寶貝聽到我的聲音後馬上又睡著了。有時他總哭,不睡,我就抱他起來,看他還想睡就抱他在手裡睡。

只要我抱著我家小寶,如果他沒有睡著,我就跟他聊天。“小寶,你睡醒了。”“小寶吃奶奶了。”“小寶,我們去外面看一看,走一走。”“小寶,媽媽的好寶貝。”“小寶,哥哥回來了。”哥哥親他的時候,我就說“哥哥好愛小寶呀。”“小寶,我們去睡覺覺了。

或者做各種表情,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逗他玩。

我發現,其實嬰兒特容易滿足,哪怕你故意看著他打個噴嚏,或者他做個表情,你迴應一個相同的表情,他都會被逗的咯咯笑。

每一個孩子的哭聲都是因為他有真實的情感需求,大人一定要積極迴應,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在用哭聲威脅綁架你,也不存在你及時的迴應會慣壞他的說法。

2448

睡眠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50歲高齡拼二胎,孩子不滿7個月就得剖宮產,手術時醫生嚇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