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嬰兒啼哭著來到這個世界,周圍的人都笑著,慶祝一個新生命的到來。老母親更是激動萬分,這個孩子因自己而來,自己一定要給他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愛,讓他健康快樂成長。
然而,當母親真的太難了,當好母親就更難了,當新時代好母親更是難上加難。
舉個例子,孩子哭了,要不要抱,這都是個問題。有的教育觀念說不要抱,抱了孩子就陰謀得逞,以後就總要大人抱了。有的教育觀念又說,孩子哭了當然要抱,要實現親密育兒法,要無條件滿足孩子的需求。這抱與不抱之間,老母親實在難決斷。
到底怎麼養孩子才好,我在這本《療愈你的內在小孩》找到了答案。只要做好三點,你就是個孩子喜歡,你自己也輕鬆的好媽媽。
一、恰當的方式,給孩子最需要的愛
以前,我們總是認為,孩子小,不懂事,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可以讓老人帶孩子,媽媽去上班。但是越來越多人也意識到,其實三歲以前對孩子的陪伴更為重要,我以前也一直不明白,三歲之前的陪伴,為什麼那麼重要呢。
作者施琪嘉是一名具有醫療背景的心理治療師,她十幾年來的工作都集中在精神分析以及對嚴重的人格障礙的治療上,在她多年的工作中,她發現,很多人的根源來自於童年。我們以為孩子不懂,但是孩子的身體其實會記得那些創傷的體驗,這些不好的體驗會在他們的身上生根發芽,以不為他所知的方式留存在他的行為模式裡,久而久之,就引發很多不健康的心理疾病。
而三歲之前,孩子發展的最重要的感覺就是安全感。在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裡,安全感是排在除生理需要的最底層的。成年人的安全來自於穩定的工作,穩定的生活環境,而一個孩子的安全感,來自於我想要什麼,我的媽媽就能馬上滿足我。
人跟其他的動物比,在生命的最初其實是最脆弱的。鳥兒剛出生就能飛,馬兒剛出生就能站,而小嬰兒需要一歲左右才會走路,而在這段時間裡,嬰兒都是需要人照顧的。而嬰兒來到這個世界上,對周圍的人來說,是一件喜事,對孩子來說,卻是一件極其恐怖的事。
嬰兒在媽媽的子宮裡,處於一種舒服的狀態,他被溫暖的羊水包裹著,自在的漂浮。而出生的那一刻,他被帶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他需要呼吸氧氣。嬰兒在子宮時不需要呼吸,所有的肺泡是壓縮著的。肺像是個氣球,需要被充氣。所以嬰兒必須大哭著才能讓氧氣進去。作者曾經因為車禍用過呼吸機,有一次呼吸機暫停了一下,那種肺被掏空的感覺,讓她感覺非常恐懼。嬰兒剛離開媽媽的子宮時,也許就是這種感覺。所以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她是感覺很驚恐的,這個世界對她並不像在媽媽子宮裡那麼安全,那麼友好。
如呼吸一樣,孩子餓了也會感覺胃很疼,她還不知道這是餓了,她只能透過啼哭來表達自己。而如果這時媽媽不瞭解她,認為她在故意讓人抱,這會讓一個弱小的孩子多無助呀。
我自己的親身經歷也證明了這一點。我在孩子一歲半左右離開職場迴歸家庭照顧孩子。之前上班時,回到家孩子就跟長在自己身上一樣,到哪兒她都得跟著。回家後一個多月的時間,也是走哪兒跟哪兒。但一個多月後,孩子知道媽媽就在家裡,在她一喊就能來到她身邊的距離,她不再粘著我了,放心的玩自己的玩具,需要幫助了就喊媽媽。
二、穩定,給孩子安全的愛
穩定的環境,會讓孩子感覺安全。穩定就是有序,有規律,孩子就知道吃了飯就可以出去玩,到了時間點又該睡覺了。這樣有規律的作息讓孩子感覺安全。
穩定的環境包括物理環境的的穩定和化學環境的穩定。
物理環境的穩定,包括很多種。比如生活空間的穩定,不能今天在奶奶家,過兩天又去姥姥家。帶寶寶的人也要相對穩定,如果媽媽要上班,白天由奶奶帶,這也慢慢會讓孩子適應,但是如果今天是奶奶帶,明天是阿姨帶,總是更換不同的人去帶寶寶,寶寶就會感覺有點無所適從。
化學環境的穩定就是情緒上的穩定了。媽媽對孩子的態度不僅要溫和,也要儘可能穩定。對孩子不能時好時壞。育兒理念裡提的比較多的一致性,跟這個穩定也很相關。
鄭淵潔說他是在外面兇在家裡溫和,這樣孩子會覺得我爸對我真的特別好。如果能在外在內都溫和,那自然是更好不過了。但最怕的就是在外面溫和,回到家卻對孩子大吼大叫,孩子就會自我歸因為是不是因為我不夠好,所以我的爸媽才會這樣對我。這樣孩子就會越來越膽小,越來越自卑。
三、持續,你會看到孩子的光采
如果能持續的堅持以恰當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也許不會按我們的設想成長,但一定會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驚喜。
育兒觀念千千萬,我們得根據孩子的特點選定一樣,在大原則不變的情況下做下小變通,讓孩子能夠感受到我們的原則是什麼,這樣也就有邊界了。
最怕的就是今天這樣,明天那樣,不停的變化會讓孩子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到底該怎麼辦。所以做父母的,要承擔起父母的責任,給孩子穩定持續的教導。
每個孩子在小時候,都是聰明伶俐的,走路、說話,甚至很小的時候就會數數,不少家長在孩子幼兒時,都覺得自家娃就是天才。可是為啥孩子長著長著,家長就開始發愁了,這孩子怎麼變這樣了呢。
其實不是孩子變了,而是我們沒有用恰當的、穩定的、持續的方式去對待他。他在成長的路上會遇到很多的事情,但是父母的養育一定是其中最大的影響因素。
如果我們想要孩子有一個健康、穩定的內在小孩,就要學會用恰當的方式,穩定持續的去愛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