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媽媽群體是家庭育兒的主力,生活不易,家庭不易,現實生活中媽媽們的很多真實寫照也在證明著她們的不易。

很多女性當媽後,為家庭作出的犧牲,是社會性的有目共睹,這種“成全”更多的被稱為是顧家的標準操作,可是媽媽們要顧家,真的需要放棄自己成全家庭嗎?

女性當媽後,顧家就應該做出“成全”?

《2019年度中國家庭孕育方式白皮書》報告顯示一:95後全職媽媽的比例已經達到82%,以低線城市最為集中;

報告顯示二:為了能夠兼顧事業和家庭、實現自我價值、提升話語權,60%的全職媽媽們擁有“副業夢”,但由於環境、精力等各方面的限制,大多隻停留在構思階段,付諸行動的只有35%。

報告顯示三:高線城市的職場媽媽的佔比為46.8%,產後媽媽們重返職場,會出現兩個方面的擔憂:一方面擔心自己會對工作有生疏感,另一方面擔心自己會跟不上職場的發展速度。

90後媽媽,因家裡老人身體不好,不能幫忙帶孩子,只能辭掉自己的工作,專心迴歸家庭帶娃。一年之後,她發現自己跟身邊的朋友越來越聊不到一起去,並且非常羨慕他們的生活。

認識的一位媽媽,因家裡經濟壓力太大,生產完之後就開始作迴歸職場的準備,坐完月子之後,雖然說順利地回到原工作單位上班,可是對於原來順手的工作,現在卻有了吃力的感覺。

全職媽媽們為家庭作出的犧牲在於,因沒有更多的精力、時間、和環境的限制,導致她們不能擁有自己的事業是實現自己在家庭之外的價值。

即使是產後想要回到職場的媽媽,也有各種各樣的對未來職場的擔憂。有多少媽媽為了家庭犧牲了自己的事業、自己的人生追求、自己的話語權、自己的價值?

世俗觀念中,媽媽為家庭作出成全、犧牲,是一種顧家的表現。可是顧家並不是媽媽的專屬,而犧牲和成全真的是應該被提倡的“顧家”操作嗎?

從現實的角度來說,為家庭作出犧牲,是很多媽媽們的選擇,但是在這裡建議,成全要適度,尤其是這三件事千萬別放棄。

第一件事:為了家庭放棄工作

太多的現實案例已經說明,女性為了家庭放棄工作,是一種不明智的選擇。女性媽媽沒有了工作,意味著失去了自己的經濟,長期下去,還會失去自己在家庭中的話語權。

長期的在家帶娃,自己所有的時間、精力、社交等都圍繞著家庭、孩子、丈夫轉,自己也會慢慢失去其他的價值,即使之後想要再回到工作,也會失去職場的競爭力。

這就是現實。因此,媽媽們如果沒有更多的底氣和實力,或者不能承擔當全職媽媽的風險,那麼不建議媽媽們放棄工作。

第二件事:為了孩子放棄社交

生活中,當女性當媽後,她們聊的話題更多的會集中在孩子身上,每天的精力會集中在孩子身上,只要有時間也全部撲在孩子身上……恨不得24小時把孩子帶在身邊。

可是,很多女性媽媽在後來往往會有一種自我被喪失的感覺,朋友逐漸跟自己疏遠,跟丈夫的唯一可聊的話題也只是孩子,夫妻關係受到嚴重考驗。

女性當媽後,在孩子之外,可以把自己的時間精力分享給丈夫、朋友身上一些,跟朋友約個下午茶、跟丈夫出門過個二人世界。

朋友關係得到維持,夫妻關係保持恆溫甚至升溫,自己的生活也會變得更豐富,人也會變得輕鬆。

第三件事:為了忙碌放棄精緻

很多女性當媽後,最明顯的變化是在穿衣打扮上。當媽前,只要出門,就把自己打扮得光鮮亮麗,當媽後,簡單地收拾一下就能出門。這是很多媽媽們的寫照,並且連自己當媽前最在意的身材都不再進行管理。

記得有這樣一個新聞,丈夫在外為了情人打架進了派出所,丈夫的老婆來到派出所,看到打架監控影片後才發現丈夫是為了別的女人進了派出所,而且丈夫看見她就跟沒看見一樣。

後來瞭解到,丈夫的老婆剛生產完孩子,身材跟之前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懷孕生產前人還比較瘦,現在看起來胖嘟嘟的,跟丈夫的情人形成了明顯的對比。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並不少,女性當媽後花時間打扮自己,不僅僅是“女為悅己者容”,也是“女為己者容”,打扮精緻,才能以更好的狀態去面對生活。

家庭的維持、教育照看孩子,媽媽不應該成為其中唯一的“犧牲”群體,爸爸作為家庭的一份子,是不是也應該跟媽媽分擔這種“犧牲”呢?

今日互動:說一說你做了媽媽之後,都放棄了哪些事情?

8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覺察:與孩子溝通只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