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育兒便是育己,我們真正應該放棄的是那個自以為是的自己,從重新審視自己開始去和孩子一起成長!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原生家庭可以說可以找到孩子一切問題的根源。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會伴隨他成長,直到他也成為父母。生活中的你,如果只是把自己的所有認知教給孩子,孩子最好也不會超過你;只有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畫著屬於自己的路線,他的心智才會由內而外的成長為最優秀的自己。

童年的內化會成為內在心理,這內在的東西無疑在悄悄的決定著我們的命運。孩子的童年不是積累知識的時候,而是積累生活經驗的時候,童年的關係模式就是親子關係,親子關係是人生的起點。

小嬰兒的發育從“嘴”開始,透過口欲感認知世界、認知他們的身體以及身體的存在感,而他個人的存在感是一點點在父母的影響下認識到的,特別是他們個人的存在感是在這種親子關係中產生的。如果嬰兒的各種反應都得不到媽媽及照顧者的迴應,那嬰兒會活在一個破碎的感覺裡,久而久之他就不會主動去表現了。比如父母用手機類電子產品給孩子看,裡面有網課等非常豐富的內容,都以為可以給孩子更好的啟發。殊不知,電子類產品與孩子在一起,孩子只是得到輸入,而這個輸入與他的生活環境毫無關係,並且他得不到輸出,只有輸出才是真正大腦整合資訊的過程。

在我短短的孤兒安頓工作中發現,長期得到照顧者回應和沒有得到迴應的孩子對生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長期得到迴應的孩子是積極的尋找和別人的互動,享受肌膚的接觸,喜歡擁抱;而很少得到迴應的孩子會逃避親近,更不要說主動尋找,他們不對人微笑,很少交流,不喜歡別人接近,相互之間也幾乎沒有互動……兩種孩子在成年後也會有完全不同性格展示和生活態度。

所以說陪伴孩子其實就是父母的一場修行,因為需要的是高質量的陪伴。對於他們的互動,做父母的應該積極迴應,確認孩子表達出來的情感,共同尋找樂趣:當寶寶說話的時候,媽媽會重複他表達出來的情緒,確認孩子的感受,認可孩子的幸福感。比如他們說:“媽媽,小朋友請我吃糖。”此時孩子是開心的。媽媽可以重複孩子的話:“哦,小朋友請你吃的糖嗎?是不是非常開心呢?你現在是開心的,因為有小朋友與你一起分享。”一定要把話說清楚,不要怕他們聽不懂,第一重複他的話是讓孩子知道你在傾聽;第二告訴他此時的感受是“開心”,要讓孩子認識到各種情緒;第三告訴他這個開心是源於別人與你的分享。

傾聽是非常重要的陪伴,如果你希望你叛逆期的孩子多和你說說心裡話,那請你從小懂得傾聽他們的話。不要急於打斷那些無厘頭的語言,也不要急於下結論,認為這是……。孩子的語言很多時候都是沒有緣由的,只是他想到了,可能上半句與下半句根本都沒法連線,但是你也要聽,而且要在恰當的時候給予迴應。過早會提前結束孩子的語言輸出,太晚又會讓孩子覺得你不理他。

生活中的大人,往往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忘了從孩子的角度去觀察生活,而是人為地破壞他們的專注力。如果孩子說:媽媽,小狗好可愛。媽媽卻說:你要喝水嗎?這個答案是無關的。在溝通中,經常得到這種無關的答案、反應,長大後,他會覺得與人溝通是件愚蠢的事,於是會變得冷漠;或者在你想要和他互動時,他很不屑於與你聊天。當然,他可能非常聰明,思路清晰,只是在自己的世界而已,因為他認為與人聊天是件非常無聊的事情。

你應該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他們看到的常常是路邊的一塊石頭、一棵草、一個塑膠袋……不是要你去關注這些東西,而是從孩子的思維出發,你才能理解他們。為什麼是石頭?有可能在幼兒園和小朋友玩了石頭、有可能石頭像什麼、也有可能石頭硌腳了。無論哪種出發點,你都應該去理解他,延伸他的想法。比如看到了石頭,那你就去主動地發現更多的石頭,然後告訴他石頭更多的想象物體、可以做什麼以及它像什麼。

這裡為什麼又說到專注力問題呢?很多家長會抱怨,“我的孩子做作業總是坐不住,他學習東西太不專心……”那你該想想,在小的時候你是怎樣陪伴的呢?孩子從小就會對微小物體感興趣,當他們看到一個無聊的物體時,他看得津津有味,而大人卻在一邊極不耐煩。非常希望把他從那個無聊的地方帶走,去看更新鮮、更值得看的東西。比如帶孩子去動物園,孩子卻一直喂兔子,家長會覺得太浪費錢了,花那麼多錢是來喂兔子的嗎?然後一直想帶他離開兔子,去看更值得看的動物,但是孩子的專注力此刻就在兔子身上,家長的行為無疑是破壞了他的專注力。而這樣的小事不勝列舉,這些時候孩子的專注力都在被破壞,然後你只能為他後期學習時候的坐不住買單。

著名的兒童教育家尹建莉說:“孩子就是一塊璞玉,你希望他成長為什麼,就要看父母掌握什麼工具。”而與孩子相處,最需要做到的就是相互尊重,在尊重的基礎上實施教育。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如果你希望孩子成長為一個有價值的人,並不是你去幫他走未來的路,也不是你去給他畫出未來,而是孩子自己決定怎樣做,這就是尊重。要讓孩子內在的驅動力動起來,自己去規劃未來,而這個驅動力只有在得到充分尊重、民主的環境中才會出來開始工作。如果家長只是一味地表揚、指責、安排、照顧……孩子內在的驅動力是不會出現的,相互的尊重是重點。

看到你的孩子這樣那樣的問題,先別找孩子的茬,先找自己的問題,在自己身上看看哪裡不合適,因為孩子的事一定有家長的影子。透過他們你可以看到作為父母的我們身上的優點或者缺點,你自己沒有發現只是你隱藏得較好,或者孩子把問題放大了,就變成了缺點。

對於家庭教育,最難的就是放棄控制,想要控制孩子的言行,關在愛的囚籠中,孩子會迷失自己;只有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和愛,讓他們自由的繪製自己,他們才會成長為那個想要成為的自己!

5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兒童不能忽視的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