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白芥子
◐
上週末,在遊樂場裡遇到這樣一幕:
一個4歲左右的小男孩正玩得開心,等在一旁的媽媽接到一個電話後,衝孩子喊:“寶貝,我們得走了。”
小孩兒根本沒搭腔。
媽媽又催。
孩子依然捨不得放下手裡的玩具,只是抬起頭,央求到:“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
媽媽沒好氣地說:“不行!走!媽媽等下有事呢!”
哪知孩子的倔脾氣上來了,一邊扯著嗓子尖叫,一邊雙手死死抱住遊樂場裡頭的一根柱子。
大庭廣眾之下,母子倆就跟一根柱子較上勁了。
起碼折騰了小20分鐘,孩子估計也是沒力氣了,媽媽才滿頭大汗地拖著孩子狼狽離開了。
我在邊上看得都累。
這種情況在育兒中並不少見。
比如,該吃飯了,你喊半天孩子不理你;該跟小夥伴說拜拜了,你叫半天孩子不動身;該關掉電視寫作業了,你催半天沒進展……孩子嘴裡可能同時還撒嬌著:媽媽,再等下嘛。
總之,要求孩子從一個狀態切換到另外一個狀態,好像特別困難,特別不容易配合大人。
這種時候,怎麼辦?答案是,分情況,有技巧地應對。
情形一:如果孩子正玩得盡興
就像文章開頭的那個小男孩一樣,
我們換位思考下。
好比說,你正玩得嗨,突然有人說,停下,不許玩了,你能開心嗎?
記得我小時候,跟小夥伴玩膩歪了,只要我媽不喊我,我能在小夥伴家住一個星期不帶想家的。
所以,當我們單方面的、毫無商量餘地的要求孩子立刻馬上停下游戲,其實很不人道。
不僅不人道,還很容易傷害孩子的專注力。
怎麼講呢?就是當孩子玩得特別投入的時候,一定是他們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候。
盡興地玩=專注地玩。
如果這時候,父母突然跳出來、粗暴地破壞掉孩子的興致,就等於是在破壞掉孩子專注力養成的絕好時機。
這個損失著實有些大。
等你家娃上了小學,你就會知道專注力對於學齡期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為了不破壞孩子的興致,下一次如果孩子正玩得happy,而你需要帶孩子離開了,那麼請給孩子留出一個準備的時間,比如提前告訴孩子一句:
玩完這個玩具,我們就得走了/看完這本書,我們就得回家了/再給你10分鐘,我們就必須離開了……
若你給了孩子這個緩衝時間,那你只需要安靜地多等十分鐘就好(頂多過程中多提醒兩次)。
若你不給孩子這個緩衝,很可能你不得不要跟孩子多對抗20分鐘、30分鐘,甚至孩子會跟你慪氣慪半天。
顯然還是前一種方法更合算。
情形二:如果事情非緊急
跟第一種情況略有不同,就是孩子需要切換狀態了,但又不那麼著急。
比如,你家定的睡覺時間是晚上9點——並不是說到了9點鐘不睡覺就會有多麼嚴重的後果,而是在你的觀念裡,9點就“應該”是休息的時間。
眼看著要到點了,該洗漱上床了,你家娃卻還沉浸在某個遊戲活動裡。
面對你的催促,小傢伙一遍遍敷衍道:我等一下就洗……怎麼辦?
我家前兩天就遇到了這種情況。
當時我兒子正窩沙發上看書,我看了一眼時間,要到點了,就開始催他洗漱。
他“嗯”了一聲,沒動。
我又催,一股負面情緒騰地就從心底湧上來了。
我忍著,眼睜睜看著小夥子在沙發上動彈了兩下,東摸西摸了一番,還是沒有要去衛生間洗漱的意思,於是開始忍不住嘮叨起來:
“你這麼慢,等下又搞到好晚睡去了!”
“連著幾天都這樣,休息不好會影響身體的!”
……
說到這裡發現兒子的表情不太對,我趕緊剎車。
其實我兒子天生就是慢條斯理的孩子。
他那個不緊不慢的步調,擱急性子眼裡真的夠拖沓的。
但每天該做的事他都做完了,每晚基本也都能在9點多一點的樣子洗漱完畢。
我很快意識到,是我藉著“催促和管教”孩子的名義,在傾瀉我的焦慮。
因為在訓斥兒子之前,我剛跟朋友通完電話。
她抱怨她家兒子生活習慣不好,人瘦,個子也不夠高,最近視力還查出了問題……說實話,我也跟著上火了。
規定孩子9點一定要上床睡覺,這是我的“規矩”。
在我的邏輯裡:如果孩子睡不夠,就會影響長高,影響大腦發育,影響身體素質,所以孩子“必須”“應該”“不得不”在9點鐘完成洗漱的動作……一旦孩子沒能卡著點去切換行動,我就會因為想象中那些糟糕的後果而抓狂。
說到底,不是孩子真的行為有問題,而是我自己那些“執念”困住了我自己。
孩子晚十分鐘洗漱,就一定會導致我想象中的那一系列問題嗎?顯然並不。
相反,倒是我因此向孩子施加的一系列催促、訓斥,給孩子的負面影響可能還要大一些。
想明白這一點,我就變得平靜起來。
如果你家孩子本身也是慢性子,他們或許看上去從一個狀態切換到另外一個狀態的時候不夠快、不夠利索,顯得有些磨蹭。
那或許你最需要做的,只是在提醒過孩子以後,消化好自己內心的波瀾,然後等一等,再等一等。
情形三:
如果孩子每次切換狀態都很難
脾氣倔得要命……
當然也有一種情況,就是你的孩子每次切換狀態都很艱難,甚至很激烈,這種情況會比較複雜。
比如,你跟孩子說,“我們現在得要離開了/結束了……”,孩子可能就開始耍賴:“媽媽,我們再玩10分鐘吧。”
然後10分鐘完了,再一個10分鐘。
10分鐘完了再10分鐘,你若真要強行帶走孩子,孩子便撒潑打滾給你看。
我身邊一個媽媽就養有這麼一個“熊孩子”。
她說,每次帶兒子出去玩,就很難再把他帶回家。
不管是去遊樂場,還是去朋友家做客,都特別難帶回家,好說歹說都不行!
首先得要肯定,這個孩子他的自我意識很強。
當他的需要和外界提供的環境不那麼一致的時候,他就會說“不要”。
國外有項研究甚至發現,比起乖巧聽話的孩子,這種脾氣特別倔的小孩長大後取得成功的機率更高。
如果我們特別粗暴地對待這種孩子,反倒會打壓孩子的自我意識,導致孩子自卑或過度逆反;
反之,如果我們一味妥協,乾脆聽之任之,孩子也可能形成囂張跋扈的性格,以後容易遭遇人際關係上的困難。
那該怎麼應對更合適呢?
比如這個案例中媽媽所提到的這種情況,孩子不可能一直都在遊樂場玩、不回家吧;或者孩子去了別人家做客,不可能一直賴人家家裡不走吧。
這個時候,就涉及到父母如何給孩子立規矩的技巧問題了。
我也見過身邊的孩子,一到外頭玩就不願離開的情形。
比如有個小朋友到我家做客,時間到了該回家了。
那這個媽媽就跟孩子商量,“我們現在回家好不好呀。”孩子不願意,要求再玩會兒,媽媽就妥協了。
等了一會兒,又跟孩子好言好語勸導,可是孩子仍然不聽話。
這個時候媽媽惱了,就說“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啊。”
這個媽媽的處理方式很有代表性,我們看到,這個媽媽似乎不太擅長去做那個拍板的人。
更好的處理方式是什麼呢?
你可以民主地去跟孩子約好,玩多久回去。
並且時間快到的時候,提前提醒孩子,好讓孩子有一個緩衝的時間。
但是時間到了,就別再去問孩子,“我們現在回去好不好了。”
也不需要去跟孩子解釋什麼,或者奢望孩子能心甘情願地配合我們。
我們只需要溫和但是堅定地告訴孩子:“10分鐘到了,我們現在該走了。”
這個時候,一些孩子會不樂意,一些孩子甚至會大哭。
我們不要把孩子的哭鬧看成是“故意說話不算話”呀,“刻意跟我們對著幹”呀、“不懂事”呀之類。
哭鬧只是孩子處理他們自己內心情緒的一種方式而已。
所以,我們堅持我們的原則,但是理解孩子釋放情緒的需要。
比如,我的孩子哭,我就去抱住他,不批評他不該哭,就允許他哭。
就在他的哭聲中,帶著他跟鄰居說拜拜,這樣簡單幹脆地去處理,就很好,也很有效。
這裡我想特別指出一點,即:一個小小孩的意願當然需要被尊重,但同時他們也需要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力量,以及父母所設定的邊界,這同樣會讓他們感覺到安全。
也就是說,在很多無關緊要的事情上,以及只屬於孩子自己的事情上,我們可以給孩子自由做主的空間。
但是,也有一些事,比如涉及到安全問題,侵犯了他人的利益,影響到了父母以及其他人,我們就需要堅定地告訴孩子,不可以就是不可以。
溫和但是堅定地堅持自己的底線,從而幫孩子進入到一個有規則的世界。
一位媽媽前兩天跟我說,養孩子真是場艱難的修行啊。
我也有同感。
比如,就這句看起來很不起眼的“媽媽,我再玩10分鐘好嗎”,背後就藏著一堆的機關在。
看起來是有些複雜,但請大家記住一條原則:該給孩子空間的,就要給空間,該給孩子立規矩的,也要敢於去立規矩。
至於如何把握箇中的度,咱們且行且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