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這兩天,我家小姑娘要跟我們分床睡。

那天午睡,她突然說要自己一個人睡小臥室,於是就獨自在小臥室裡睡了兩小時。晚上依然試著自己睡的時候,好久沒睡著,後來被她媽媽哄著跟我們睡在了一起。

第二天晚上,她仍然堅持自己睡,10點才上床,可還是翻來覆去睡不著。我於是坐在她身邊讀書寫字,這讓她有了些安全感,再翻騰了一陣就睡著了。

之後的半小時裡,她媽媽過來看了她好幾回,並反覆交代我,一會兒給她把空調溫度調低一點,給她換厚被子,床邊上擋個東西別讓她掉下來……臨出門又說,一會兒等她睡熟了給她抱過去。我說,沒事,讓她自己睡,還在心裡笑她“戀女情結”太嚴重,不就是分床睡嗎,都快7週歲了,別人家孩子早就分床了。

可當我寫完半篇文章,躺到床上準備睡覺的時候,怎麼都感覺不對勁,心裡掙扎了一會兒,還是決定過去把她抱過來。

這時候,該媳婦笑話我了,笑話就笑話吧,這哪能受得了?床中間那個小人兒不在,心也就空了,半夜迷迷糊糊醒來,發現娃“不見”了,還不得嚇死。

第二天早上醒來,她很生氣,問我們為什麼她明明是在小臥室睡著的,醒來怎麼出現在了這裡?我趕緊解釋說:“你不在我們身邊睡,我們實在睡不著,太想念了,就把你抱過來了。”這才不生氣了,一會兒告訴她媽媽,暫時還是跟爸爸媽媽睡在一起吧,等長大了再自己睡。

原來,分床睡的難點並不是孩子願不願意跟我們分床的問題,而是我們有沒有做好跟孩子分床睡的心理準備。她膽子小,而且對我們很依賴,就算在家裡,也絕不自己一個人在其他屋子裡玩,總是粘在我們身邊。原想,分床睡怎麼也到小學畢業了,萬萬沒想到呀,她說分就分,很突然,沒有任何徵兆,也不說自己害怕了,只要求留個小夜燈,留個門縫。

其實仔細想想,上小學這半年時間裡,她成長地很迅速,有好多跡象都在表明,她已經有了獨立意識。比如自己洗漱,自己完成作業,自己遊戲等等,而這次突然要分床睡,算是第一次明確地宣示:我已經長大了,想要獨立了。

元旦學校組織活動的時候,有一個孩子們朗誦的節目,其中有幾句臺詞大概是這樣的:親愛的爸爸媽媽,請你們放開你們關愛的雙手,讓我們自己飛翔……第一次聽是在元旦前接她放學的路上,她在那裡自顧自地練習,我在這裡心疼地溼了眼眶。幸虧打了預防針,不然元旦當天看他們演出,眼淚非得掉出來不可。

長大這件事情,既是父母們所期望的,也是父母們不太情願的。父母對孩子在心理上的依賴,其實是大於孩子對父母的依賴的,然而,孩子的長大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誰也不能阻止。

我們在小的時候不也是如此嗎?漸漸長大,越來越希望可以去遠方探索,滿足不斷生長的好奇心,越來越希望離開父母的懷抱,對父母的依賴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越來越小。再到後來,就覺得自己真的長大了,不需要父母的幫助了,把父母原先的囑咐當成了嘮叨,把父母的關切當成了麻煩。然後,頭也不回,聲稱自己要去飛翔。

紀伯倫在《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這首詩裡是這樣寫的: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這兩天在讀《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裡,作者M·斯科特·派克給愛下了一個定義: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願。並指出,愛的重要特徵之一在於,愛者與被愛者都不是對方的附屬品。付出真愛的人,應該永遠把愛的物件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不屬於任何人,只屬於他自己,作為父母,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只是保護他,照顧他,引導他,促進他的心智成熟,幫助他不斷拓展界限,卻沒有權利為他做出各種決定,所有的決定都應該由他自己來完成。比如決定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決定學什麼,不學什麼,決定什麼時候分床睡等等。

現在想想,突然覺得挺對不起她的,作為父母,我們愛孩子,就是要讓孩子成為她自己,就要創造條件,支援她、鼓勵她,這次確實是以愛的名義,扯了後退。

我想這絕對不是個例,生活中有很多時候,都是我們在幫孩子悄悄做著決定,但也不能絕對地說這樣就不對,畢竟孩子的心智成熟需要很長的一個過程,他們對很多事情的認知有限,完全要他們自己決定也不現實。這就要我們在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識上,和對我們自認為對的決定上找到平衡。

作為“過來人”,每當需要孩子做決定的時候,其實我們可以這樣做。

首先,我們要清楚,沒有完全正確的決定。做決定的時候,其實就是選擇與放棄的時候,有所選擇,也必然有所放棄。最終的決定,也只不過是在諸多選項中,選擇那個我們認為比較合適的、最最佳化的選項而已。

面臨各種選項,我們可以幫他分析,除了這樣選擇,還有沒有其他選項,每一個選項是什麼,如果選擇了會是什麼樣的一種情況,有什麼好,有什麼不好,預計將來會怎樣。幫他分析的過程,其實也是我們自己思考分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大人和孩子都會對每一個選項有一個全新的、全面的認識。

把每個選項說透了,給他講清楚了,再讓他選,遇到艱難的選擇,甚至可以先放下,過一陣子再決定,一方面避免了完全由父母做決定,不考慮孩子的感受這樣的弊端,另一方面也避免了過於尊重孩子的想法,讓將來對這個選擇後悔的風險。

其實,要不要分床睡,什麼時候適合分床睡,完全沒有必要想得這麼複雜,說不定明天,她又說要自己睡,我們會欣然答應,守在她床前等她睡著,然後安心地關上燈,留個門,半夜醒來去偷偷看一眼,也或者一覺到天明。

那時候會發現,也沒什麼大不了。

9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要不要生孩子?愛自己的女性都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