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孩子出生後,第一個三年是最艱難的階段,在這期間內,孩子睡覺和如廁是最容易讓媽媽焦慮的。

孩子難以入睡,有些媽媽選擇奶睡,有些媽媽選擇唱歌、講故事哄睡。

可是這些方式只是暫時讓寶寶入眠,並不能幫助寶寶自我入眠。

如廁也是一樣,經常聽到一些老人說,都兩歲了怎麼還穿尿不溼?

似乎孩子到了年齡還不會自己如廁,就是一種“病”,帶著這種焦慮感,媽媽們也開始教寶寶如廁,但效果總是事與願違。

▶ 媽媽想擺脫尿不溼,可越訓練孩子如廁,效果越差

一位明星在社交平臺上發出了自己寶寶的照片。眼尖的網友們發現,兩歲多的寶寶仍然在穿尿不溼,這個舉動引起了大批網友的抨擊。

網友覺得兩歲多的孩子,還不會自己上廁所,可見大人並沒有盡心養育孩子。

小美的孩子在將近兩歲的時候,依舊還不會自己上廁所。

平時是小美一個人帶的,用尿不溼很省事,孩子開心,小美也自在。

可是回到老家之後,一群長輩看到兩歲的小孩還在穿尿不溼,都開始露出鄙夷的眼光。“兩歲的小孩該自己上廁所了,尿不溼捂著寶寶不舒服,還容易紅屁股。”

“像我們家的孫女在剛滿月就開始把尿了,一歲的時候就可以自己上廁所了。”小美沉浸在這群老年人的說教中。

回去之後,小美就立馬給孩子把尿不溼扔掉了,一直在督促孩子自己尿尿,拉臭。

一般拉臭寶寶都會叫小美,但是尿尿時,孩子總是故意的尿在身上,有時候還會用腳去踩。每次都將現場弄的一片混亂之後,才呼叫小美。

小美一天有時候要幫寶寶換四五條褲子,快把自己逼瘋了。

可是無論說多少遍,孩子總是會尿在身上,似乎是故意的。

小美越擔心孩子尿褲子,孩子往往就越這樣做,最後小美決定給孩子買個小馬桶訓練如廁,最後以失敗告終。

買了繪本,讓寶寶模仿,最後也失敗了,各種方式都用遍了,但孩子依舊做的不是很好。

最後小美也放棄了,還不如讓孩子隨心所欲。

當小美放下了尿不溼的焦慮之後,孩子突然就學會主動的尿尿,拉臭了。

▶ 何為尿不溼焦慮?

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育兒焦慮。

育兒焦慮實際上就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所面對的孩子目前出現的問題,以及未來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從而引發父母的焦慮。

其中尿不溼焦慮則是育兒焦慮中的一種,一般尿不溼焦慮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明明孩子會表達,為什麼還會把尿尿在褲子裡?”

“孩子都要快上幼兒園了,怎麼還不會上廁所?難道孩子自己身體存在毛病?”

而父母的這些焦慮逐步會轉移到孩子身上,父母越壓迫孩子,就越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自控力,各項能力的發展,使孩子背上沉重的心理壓力。

▶ 為什麼孩子總是憋不住尿呢?這和生理髮育有關

孩子的年齡比較小,身體正處於發育之中,不像成年人,孩子的膀胱儲存尿量是非常小的,所以經常會憋不住尿。

一般孩子在三歲、或者是五歲的時候,尿道的括約肌、肛門括約肌才能夠發育成熟。

那為什麼有些孩子在一歲的時候,就可以不尿褲子了呢?

一歲左右的孩子不尿褲子了,不代表孩子可以自主排便。所謂自主排便,即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排便。

孩子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只是長時間父母訓練所形成的一種條件性反射。一般情況下,家長給孩子把尿時,並非是孩子真正有尿意的時候。

有時候只是卡準時間點,這種方式相當於逼著孩子尿,反而會影響孩子日後自主排尿的行為。

▶ 把尿和使用尿不溼在當今社會分歧較大

• 把尿更為科學,孩子之所以會尿床,就是尿不溼惹的禍

根據相關研究表明,孩子在新生兒階段就已經能夠感知到排尿控制,並及時參與。提早的給孩子把尿,能夠提高孩子排尿控制的能力,也能夠縮減孩子這種能力獲得的時間。

但是如果長期使用尿不溼,則會使這種能力延長,從而出現尿床。

同樣也有相關資料調查過一般使用尿不溼年份最長的孩子,五至七歲尿床的概率更高。

• 等孩子有了自我的能力,再進行訓練

傳統的觀念認為把尿更為科學,也能夠防止孩子尿床,但是現在很多的專家並不支援這種理念。

因為孩子正處於身體的發育時期,提早的幫孩子把尿會影響孩子的脊椎和髖關節的發育。不僅不能讓孩子學會自主排便,還會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

所以這個觀點更支援等孩子有了自我能力之後,再進行自主排便,像美國兒科學會以及崔玉濤醫生就比較支援這種觀點。

其認為每個孩子的成長軌跡不一樣,家長應該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如廁訓練。

比如當孩子能夠聽懂家長的指令,並照著做的時候,孩子能夠表達自己的意願,可以做到兩小時尿布溼不溼的時候,則可以對孩子進行如廁訓練。

▶ 教孩子學會如廁不需要太著急,做冷靜家長

1)等到孩子的認知達到一定程度

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通常都不是以孩子為主體。別人說什麼自己就做什麼,完全沒有自我主見,最終影響的還是孩子。

教孩子如廁這件事也是一樣,與其聽別人七嘴八舌,還不如做一個冷靜的家長,以孩子為主體,教孩子學會如廁。

每個事物之間都會有一定的聯絡,比如吃飯之前需要拿碗和勺子,出門之前需要換鞋或穿外套,坐在馬桶之前需要先脫褲子。

等孩子知道了每個事物之間存在的聯絡時,孩子才能夠學好另外一種功能,才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其次要等孩子做好心理準備,有些孩子本身對上廁所就有恐懼感,內心很排斥坐馬桶,如果家長不幫孩子排除這種恐懼感,強行的去訓練,反而會讓孩子在上廁所的過程中形成陰影,最終只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想要教孩子如廁,至少要等到孩子可以表達清楚自身的想法時,比如要上廁所,雖不會說話,也知道要急著脫褲子。

當孩子準備好之後,家長才可以教孩子如廁。

2)具備一定的生理條件

孩子成熟的生理條件,即是孩子的尿道括約肌,肛門括約肌發育完善,一般在小時候孩子是不知道憋尿和憋便的,所以就會出現經常大小便弄在身上的原因。

相反如果孩子生理條件具備之後,孩子大腦皮層會反饋住憋尿的意識。

​即使不方便,孩子也能夠憋住。如果孩子的身體條件並不成熟,提早的進行如廁只會讓孩子和家長更焦慮,所有的心思花費也是枉然。

時代在不斷的進步,一部手機家長就可以了解所有。但是育兒知識,只是給家長作為一個參考依據。

由於每個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情況是不一樣的,所以別硬套,還是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最適合的方式對孩子進行訓練。

每個孩子成長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家長要放下自身焦慮,逐漸就會發現孩子慢慢就會發生轉變,也會獲得一定的成長。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萌娃穿著可愛的衣服,想和媽媽做遊戲,親子游戲如何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