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我哭我鬧,是因為我想讓你知道。
每個父母都曾這麼一路抓狂。
前一分鐘還乖巧懂事,後一分鐘就開始撒嬌耍賴,在大多數的家長眼裡,都是似曾相識的,也都差不多和你一樣,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我們必須認識到一點,孩子雖然總是狀況百出,但也並非故意讓你如此抓狂。
時刻開啟糾結模式的孩子們。
孩子的行為常常自相矛盾,他們總是處在糾結模式中。
每個孩子都是這樣,儘管父母很想搞清楚他們的原理,但孩子畢竟不是家用電器,沒有一成不變的執行程式,更沒有使用說明和維修指南。
所以,父母先將自己的心態放平和,從生理和心理上全面理解孩子,這樣才能搞明白他們的小腦袋裡究竟都在想些什麼。
不是孩子變壞了,而是他的需求沒得到滿足。
不知道父母有沒有意識到,在自己糾正、訓斥、和懲罰的過程中,對那些臉上掛著淚珠,面對牆角面壁的孩子們,他們的真實需要是什麼?有沒有得到滿足?
孩子的需求,到底從哪兒來?
我們只需要記住一點:孩子需要被人愛,需要被人照顧,需要被人迴應,然後一切行為都圍繞著這一準則。
孩子們也在學著去處理很多未曾遇到的問題,自己去調解很多沒有體會過的不快情緒,他們也在努力的面對這一切,自己學著長大!
不要催,孩子也在自我調解。
一個孩子是否有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決定了其未來的人生走向。
自我調節能力強的孩子,在成年後往往能做出更加正確的決定,處理各種複雜的局面,並能集中精力解決困難問題,還擁有很強的自控力,能抑制住自己不恰當的行為。
無論是孩子還是父母,在共同塑造孩子自我調節能力的過程中,要經歷過很長的磨合過程。
最好的辦法就是父母積極扮演一個組織者,一個調解人,然後等著有朝一日孩子自己擁有組織和調節的能力,而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會——退一步!
每個成功的人,都曾是會犯錯的孩子。
孩子需要犯錯,我們也需要讓孩子犯錯。孩子只有透過犯錯,才能搞清楚自己到底能做些什麼。
我更願意這樣來定義成功:他是一個好奇的、自信的、能興奮的探索身邊世界的人,他是一個不怕犯錯的人,既可以安全無虞的結交新朋友,又善於調整自己,走出陰霾;直麵人生的他既能自強自立,又能體貼他人。
6點育兒秘訣:
1,不要慌張,要讓孩子感覺到安全;
2,不要焦慮,要聆聽孩子,避免說教、命令孩子;
3,不要控制,要允許孩子自由遊戲、自主探索;
4,不要過分糾正,要讓孩子有機會去犯錯、去失敗;
5,不要千人一方,要儘量理解孩子的個性,瞭解孩子特定時期的特定需要;
6,不要一成不變,要用界限來約束孩子,也要用愛來引導孩子。
育兒應該是理解幼兒的獨一無二,特別是在2到5歲的關鍵期,應該引導孩子征服日常的挑戰,比如吃飯、穿衣、交友、控制脾氣等,並幫助孩子從中獲得那些必要的可受用一生的能力,讓其成為一個善於調整、體貼能幹、可以直麵人生浮沉的人,這才是我們身為父母,所真正應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