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甜椒兒媽媽,一個時間相對自由的全職媽媽,喜歡分享,喜歡傾聽,希望把經歷過的、看到過的、聽到過的,用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對觀者在育兒上、情感上有所啟發……

從家長的角度來說,我們到底該不該打孩子?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試圖透過打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就時常思索這個問題,而我個人的立場也是搖擺不定,每當孩子格外不聽話的時候,就覺得說,“打”是對的,可是事情過去之後,又偏向於說教,而不應該動手打孩子。

想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最好的角度不是從父母的角度,而應該是從孩子的角度。

從小捱打,跑和不跑的孩子差距有多大?

網上有一個熱門問答,內容是:小時候捱打,跑和不跑的孩子長大後有什麼區別?

有很多網友在這個問題下邊,寫下了自己的真實經歷。

一位網友講述了自己的真實經歷:她和妹妹性格截然相反,媽媽脾氣暴躁,小時候姐妹兩個做錯了事情,妹妹第一個先跑的遠遠的,媽媽根本就追不上,而她永遠是那個老老實實站在那裡等著媽媽上前揍她的人。

暴怒之下,如果妹妹被媽媽追到,一定是一頓暴揍,只是妹妹慢慢長大之後,再也不給媽媽這樣的機會,而媽媽對著低頭不語不逃跑的她,則是換了一種方法,往往是用很惡毒的話語來罵她,惡毒的程度跟媽媽的憤怒程度有關係。

姐妹兩個人長大了,妹妹性格開朗,走到哪裡都是焦點,朋友很多,情商很高,而她在社交圈永遠是那個被邊緣化的人,性格敏感、自卑,且有抑鬱傾向,甚至想過離開這個世界

另一位網友則是從男孩的角度來回答了這個問題:哥哥和弟弟闖禍之後,弟弟是那個跑得快的人,而他則是那個默默承受父母皮鞭的孩子。

弟弟敢拼敢闖,願意為理想奔波,想法很多,他們原本是山溝裡的人,弟弟的夢想是走出山溝在城市安家,經歷了多年的打拼弟弟實現了夢想,而他始終是那個保守的、不會被餓死,但是也永遠不會有什麼成就的普通人。

即便當年生活條件差,弟弟身邊永遠不缺女孩,如今早就成家立業,孩子都能打醬油了,而他至今單身,不是不想結婚,是沒有人看得上他。

孩子捱打,跑和不跑,本身就是人生的不同開端

為什麼父母在打孩子的時候,孩子跑和不跑,兩種行為下,兩個孩子的人生差距如此之大?

因為兩個簡單的行為背後,是不同性格體現,而此行為之後,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1、敢跑到的孩子性格中有“不羈”的一面

小時候被父母打,跑得比兔子都快的孩子,往往有兩種結局,他們不甘心當平庸的人,要麼闖出一番屬於自己的天空,要麼在缺乏管教下走上了錯誤的道路一去不復返。

父母打孩子,孩子的反應,真的跟天性有關係,這種性格是與生具帶的,後天環境的作用很小。

2、不跑的孩子是那個懂事的孩子,也是那個保守的孩子

看著父母暴跳如雷,明明可以跑掉,免受皮肉之苦,卻甘願被打,這樣的孩子,是那個孝順的暖心的孩子,但是這樣的孩子往往不會出彩,他們處處為人考慮,但是總是被人忽視,性格中也偏向保守,不敢挑戰新事物,也不敢嘗試新事物。

很多平凡的人們,都是這樣的性格,雖然沒有大的成就,但是可以安然地度過一生。

只有一些少數的人,童年留下心理陰影,一生都活在這種陰影下,自卑、敏感甚至是抑鬱。

3、經常捱打或者捱罵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打”的舉動,不僅僅是解決當下問題那麼簡單的,父母的這個舉動,對孩子而言,可能就是一整個童年的噩夢。

很多時候父母的打對孩子的殺傷力不及語言上的殺傷力,真正挫敗孩子的可能是語言上的暴力。

可是那些不幸遭遇父母語言上暴力的孩子,往往是那個不敢跑的孩子。

拒絕打罵,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康的童年

打罵孩子,對孩子的傷害要比我們想象的要嚴重。

拒絕打罵,不是說一點都不能打,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保持一定的力道,拍打孩子的屁股是可以的,但是在暴怒之下,下狠手毆打孩子要拒絕。

孩子每經歷一次軀體上的痛苦,內心的傷疤就擴大一些,如果教育到位,給孩子的是正方面的激發,孩子的怒氣都用在改變自己、努力奮鬥方面,這無疑是好的,這也是父母們希望的,但是現實恰恰相反,很多孩子在被父母多次“管教”之後,會朝著不好的方向成長,或者是性格中越來越畏首畏尾,越來越缺乏自信。

罵孩子就更不可取了,語言上的侮辱,更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每罵孩子一次“草包、窩囊廢”,孩子就進一步相信這是事實,直到變得越來越自卑、敏感甚至是麻木。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要用一生治癒童年。”

不要做那個打罵孩子的父母,給孩子提供一個溫和的成長空間,讓孩子的童年充滿愛意,以此來抵擋未來生命中遇到的無數艱難險阻。

4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大齡生子誰更難,30年後孩子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