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方式教會父母培養孩子的同理心,避免寶寶成為“熊孩子”我們在外面活動的時候總會遇見這樣那樣的“熊孩子”,這幾年,“熊孩子”也可以成為了一個熱門的話題,家長們帶著孩子外出的時候,孩子在公眾場合,常常做出一些讓人厭惡,完全不顧陌生人感受的事情。
正如很多人所說其實孩子的行為是父母教育的體現,“熊孩子”行為,很多情況下,可以歸功於父母的教育問題上,孩子的放縱是父母教育上不嚴格和沒有同理心的體現。
許多父母在教養孩子的時候,常常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不知道為什麼孩子總是沒有辦法為其他人著想,總是要哭鬧就哭鬧,要爬上椅子就爬上椅子。有些父母,遇到這樣的情形時,總會覺得很丟臉,進而對孩子展開謾罵。但是,孩子真的聽得懂父母想要表達什麼嗎?事實上,在孩子的觀念裡面,對於客觀的觀念,或是其他人怎麼看待自己的觀念,是還沒有發展出來的,他們無法理解其他人怎麼看待自己,而父母的大聲責罵,通常孩子感受到的只是不理解與不被愛而已。
那麼,該怎麼讓孩子理解其他人的感受呢?在這一篇文章裡,我會提出三個可能的方式,提供給父母做一個參考。
一、使用具體的例子,讓孩子聽得懂
舉一個例子,孩子在火車上,爬到別人的座位上,讓鞋子踩髒了別人的座椅,孩子的父母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其實是讓自己冷靜下來,並不是只有你家的孩子會這樣,因為孩子本來就沒有其他人怎麼看的觀念,停止責備自己之後,才能好好地和孩子溝通。透過這樣具體,而且是孩子可以感同身受的例子,將有助於孩子能夠體會別人的感受。請記得,善用孩子可以理解的例子,將有助於孩子能夠理解別人的感受。
二、利用孩子以往經驗,讓孩子瞭解他人感受
這個方法和前一個其實也是類似的,就是透過孩子曾經有的經驗,讓孩子理解對方的感受。比如說今天爸媽開車帶兩個孩子出去玩,而他們在後座打鬧不休,這時候,父母的斥責通常是沒有效的,這時候最好的方法是,舉個他們之前能經歷過的一些事情,讓他們能推己及人,學會體諒瞭解別人的感受。
三、儘可能透過正確教育的方式,讓理解取代謾罵
必要的時候,也可以把正向教養的元素加進來,例如為了不要讓爸爸的車子跌倒,讓我們都不安全,所以爸爸把車子停到路邊,等你們可以好好坐著之後,爸爸再繼續開,這樣比較安全。切記,一旦說出了這樣的話之後,就要貫徹執行。重要的是,我們從對話裡面,看到的並不是父親想找出誰是兇手,沒有對誰做指責,而是讓他們瞭解到安全的重要性。透過讓孩子理解取代謾罵,我想是能夠有效溝通的一種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