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一位母親帶著孩子來諮詢厭學問題,交談中,母親無奈地說:

“現在不好好讀書,將來要吃苦。這個道理孩子怎麼就不明白?!”

作為諮詢師,我理解這位母親對孩子不愛學習的焦慮,

但“這個道理”,它確實是無法自洽的!

以這個道理為出發點,

父母自己算不算“好好讀書”了?

如果算好好讀書,那麼現在的生活為什麼還是有痛苦?

如果沒有好好讀書,那麼為什麼也衣食無憂,並沒有怎麼吃苦?

這個來諮詢的孩子,還提了一個更厲害的問題:

現在的生活我很滿意,即使再差一點我也能接受,

父母只有我一個孩子,如果我節約一點,他們的財產夠我用一輩子,

至於我的孩子,兒孫自有兒孫福,我管不了那麼多,也可能我沒有孩子,都無所謂,

那麼我為什麼還要那麼辛苦的學習?

大概很多孩子內心都是這麼想的,那麼我們來掰開看一下,同時也談一下化解之道。

首先,生活質量受制於大環境,不能以現在推論後60年。

現階段,國內大環境穩定又昌盛,所以你的錢,能過上現在這樣的生活。

如果大前提變了呢?

特別是時間維度拉得過長,

現在十幾歲的孩子,按平均壽命來看,過完一生起碼還有60年左右,這麼長時間,怎麼推算?

其次,物質生活有保障,那麼精神生活呢?

被人看不起,沒有朋友等等的狀況,在你停止前進後,都會找上門。

現在可能覺得無所謂,但未來幾十年都生活在不被尊重的環境中,你確定能受得了?

最後,不學習,見識淺,手上又有點財產,那你可不就容易被壞人盯上嘛。

上賊船容易,下賊船難,能不能全身而退,不是你說了算,

因為你沒有朋友,也沒有智慧。

幫孩子分析完,孩子臉上頓時沒了前面的囂張和盲目自信,低下了頭。

好,現在再回頭看父母的困惑,孩子為什麼不願努力學習?

很簡單,因為“努力學習”很辛苦,

同時,孩子有選擇權,

他不吃這份學習的苦,生活也不會有變化,照樣吃飽喝好,也不會留級。

可他若要吃這份學習的苦,則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需要自我剋制、自律。

而長大後的苦,不吃也得吃,找不到工作,就是沒飯吃,沒有選擇,只能承受。

那麼,面對這兩份“苦”,人會怎麼選擇呢?

大部分人,不管大人還是小孩,都會選後者。

因為人的承受力是驚人的,而自律的終究是少數。

舉個例子:做會計的都知道考出註冊會計師,工作上會上一個臺階,那麼又有多少人願意下苦功夫去考呢?

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父母就會更理解孩子了。

理解歸理解,還是得想辦法讓孩子努力呀,怎麼操作呢?

三個辦法:

其一,不要給孩子選擇權

孩子只有好好學習一條路,沒有其他選擇。

做不到好好學習,就降低生活質量,讓孩子感受一下苦日子。

其二,將活生生的因果展現給孩子

看到過這麼個影片:

一個學霸接受採訪,回答為何這麼努力時說:

“我看到我的父親因為沒有好好讀書,學歷低,只能找很辛苦的工作,而且收入很低。

後來,他用業餘時間學了一門技術,家裡的日子才慢慢好起來。

所以我從小就知道,學習能改變命運,只有努力學習,才能獲得富足的生活。”

其三,將目標具體化

目標定的太長遠,比如:初一就定下中考目標。

孩子容易在漫長歲月裡,喪失努力的動力。

而目標如果具體到,每週的測驗,或者每天的默寫、練習需要達到怎樣的標準,達到了就有獎勵。

那麼孩子就會很有努力的動力。

至於獎勵,不建議物質獎勵,因為唯有次次加碼才能維持刺激感。

但顯然這樣做,家長壓力太大,支撐不了太久。

可以把遊戲的刺激感借用過來,如果獲得了好成績,就可以玩1小時遊戲,或者更長的時間。

不願吃苦,造就了一批自認為低慾望的孩子,

他們以為降低慾望能解決問題,

但他們的這種“低慾望”是幼稚的,是不可行的,是有他們難以承受的後果的。

對此,父母需要更果斷,拿出魄力,遏制孩子不成熟的想法。

上面三個方法,真正去做,而不要只停留在和孩子辯論的階段。

多說無益,行動才是王道!

—END—

在兒童及青少年心理諮詢工作中,有10年以上實戰經驗。

3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讓1歲寶寶學習自主進食,可是總愛把飯碗打翻,該怎麼糾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