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什麼都好,就是有一點不好,我叫她總是裝作聽不見,一件事總是要叫上好幾遍才能聽見,真不知道她是真聽不見還是假聽不見!”看到這位媽媽對自己家孩子的吐槽你是不是也有同感,自己讓孩子做事也是要花費好大力氣去叫她,不然她根本裝作聽不見。
來看看下面幾個場景你是不是也遇到過:
叫了好幾遍孩子去洗澡孩子盯著電視機一點反應也沒有;
叫孩子到餐廳吃飯孩子在玩具桌前玩得不亦樂乎根本聽不見;
叫孩子把玩具收拾一下孩子根本不搭理你;
叫孩子上床睡覺孩子跟爺爺玩得不亦樂乎完全不理你。
怎麼樣,這些場景是不是瞬間把你拉回到現實中,原來這些情況自己的孩子身上都存在,簡直是如出一轍。
孩子為什麼總是聽不見呢?孩子“聽不見”其實有很多原因造成的,客觀也好、主觀也好都會造成孩子“聽不見”的情況發生。然而不同的原因反映出孩子不同的心理需求,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能夠透徹分析孩子的心理狀態,找到孩子“聽不見”的真正原因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找到解決方法。
如果父母只是看到表面現象,一味地對著孩子發脾氣怒吼完全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3種情況父母要分類處理這裡我大概把孩子“聽不見”的原因做了一些總結,主要分為3大類,下面一一進行介紹。
第一種:孩子正在專注於某件事
這種情況經常會發生而且小寶寶的身上更能夠體現。例如當媽媽叫孩子去洗澡的時候孩子很可能剛好沉浸在歡樂的動畫片裡。這時候的孩子正在全程專注自己投入的事情當中,不把媽媽的叫喚當一回事也很正常。因為人的大腦本身就更喜歡“偷懶”,更喜歡能夠讓自己愉悅的事情。
如何引導:
遇到這種情況媽媽自然不要讓自己怒火中燒,而是要懂得引導孩子轉移注意力。媽媽可以在孩子面前蹲下來引起孩子的注意,告訴孩子現在是需要洗澡的時間,孩子需要好好地洗個澡放鬆一下,一旦孩子聽從媽媽的建議,洗完澡孩子還可以回來繼續看一會動畫。
給予孩子完全的尊重,不打擊孩子,不強迫孩子,同理心讓孩子去接受媽媽的意見,孩子自然能夠願意聽得見。
第二種:孩子慣性思維,喜歡逃避
有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定的慣性思維,只選擇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情而逃避有壓力的事情。一旦孩子內心認為這件事自己沒有能力做到或者自己不願意做到孩子會有意識地選擇逃避,而“聽不見”就是孩子逃避的一種方式。
例如當媽媽讓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孩子會選擇性地選擇聽不見,因為對於孩子來說寫作業畢竟是一件費神勞力的事情,能不做就不做,能拖就拖。
如何破解:
這種型別的“聽不見”父母就要善於在平時的生活中扭轉孩子的思維方式,增強孩子承受壓力的能力。適當地給孩子製造一定的小難題和壓力,讓孩子能夠慢慢磨練心智,孩子逐漸發現原來自己覺得辦不到的事情經過努力也能夠完成,幫助孩子獲得成功的價值感是非常重要的。(當然這裡的壓力一定要有一定的度,千萬不可以完全讓孩子極大的心理負擔,否則會適得其反!)
第三種:生理上的聽不見
記得我自己小時候經常聽不見,那時候因為這件事沒少被媽媽揍。媽媽認為自己叫了好幾遍我都不理她,是自己不夠聽話。後來一段時間後媽媽發現好像不太對勁,於是帶著自己去醫院檢查,結果發現原來真的是自己的耳朵出現問題造成聽力不好。幸虧發現及時,配合醫生的治療後面才慢慢好了起來。
這種生理上的問題孩子是不大會主動說出來(她們自己也不知道),只能靠父母多觀察多留意,遇到異常及時帶孩子就醫治療,千萬不要盲目自我揣測,否則造成嚴重後果就很遺憾。
不管孩子是哪種原因“聽不見”,最好的化解方式就是要父母用心的愛,只有父母用心的付出孩子才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愛意,孩子願意改變自己調整自己,“聽不見”的壞毛病自然就不翼而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