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們來談論一下心理學上的“媽媽”。當然,這裡面也包含現實生活中的“爸爸”。要知道,“媽媽”首先是個“人”,然後才是一位媽媽。
作為人的部分,已經決定了媽媽不可能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接納。雖然很多時候媽媽有這個意願和幻想,但這依然是不可能實現的。作為人的部分,媽媽有著自己的價值觀,內在有很多關於“人應該怎樣做”、“什麼是糟糕的”之類的想法。比如說:
人應該先照顧別人的感受,讓自己優先是糟糕的。人應該追求優秀,平凡是糟糕的。人應該把每件事都做對,做錯是糟糕的。人應該順從權威,叛逆和自我是糟糕的。人應該做個好人,做個壞人是糟糕的。……這些都是媽媽對“人的一生應該如何度過”這個生命議題的看法。媽媽不會認為這是自己的價值觀,只會認為這是人間的真理、唯一規則,並要求孩子按照同樣的價值觀來生活。
一旦孩子不認同自己的這些價值觀,媽媽就會產生想拋棄孩子的幻想,這個幻想雖然是在潛意識裡默默進行的,但是孩子是能感受到的。孩子會為了活下來去認同媽媽,而且會認為只有這一條路可以走。
聽起來有點危言聳聽,讓我們來看幾個例子。
02
工作比家庭更重要。
在電視劇《了不起的兒科醫生》裡,陳曉演了一位非常厲害的兒科醫生鄧子昂,他的事業非常成功,但對談戀愛卻沒什麼興趣。鄧子昂的童年是悲慘的。爸爸媽媽每天忙於工作,沒人有空理他,父母只負責給孩子足夠的錢,讓孩子自己長大。甚至鄧子昂的成長環境裡,自己生病暈倒後,都是父母之外的人發現並把他送到了醫院,醒來後……還是沒有父母。這樣的經歷對鄧子昂來說,是非常痛苦的。在鄧子昂長大後,有一次媽媽忘記了他的生日,次日過來道歉,請他吃飯。但剛約好飯局,媽媽又被一個工作電話給叫走了。在媽媽的眼裡,工作比兒子的生日是要更重要的。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小小的鄧子昂怎樣才能活下來呢?要依然相信親情比工作更重要嗎?這樣的期盼,只能讓他更絕望。他只有開始預設這個世界的規則:“人必須要優先於工作”、“依賴他人是糟糕的”,如此才能有了活下來的可能。而這兩個規則,正是媽媽所具有的。鄧子昂的父母從未教過他這些規則,但他卻能透過觀察父母並認同他們的人生規則,來讓自己活下去。
2
上學遲到會被批評嗎?
同學A有個在上幼兒園的女兒。每天早上,同學A都要用批評、指責、嫌棄、催促、不耐煩等方式要求女兒快點穿衣服、快點收拾東西,不允許女兒遲到。我就跟A去探討她在急什麼,A說出了她的幻想:“幼兒園老師說7:40到校,你總得提前到吧。如果遲到的話,老師是會批評孩子的。”
現實層面上,A並沒有檢驗過一個幼兒園的老師會不會批評遲到幾分鐘的學生,但A堅信這就是事實,她堅信:“遲到會被批評”、“批評是糟糕的”這兩個信念。A認為被批評有多糟糕,她對女兒的遲到行為就會有多憤怒。
從動機上講,同學A的憤怒其實是在保護女兒避免經歷糟糕的事。那女兒為什麼會磨蹭呢?她要麼不相信遲到會被批評,要麼認為被批評是可以接受的而非糟糕的。此刻,女兒的價值觀就是和媽媽不一樣的。但不一樣的代價卻是要去承受媽媽情緒的暴風雨。遲到的懲罰並非來自老師,而是來自媽媽。
在一個5歲的孩子看來,這無異於自己要被拋棄、被傷害。如果女兒不趕緊認同媽媽的價值觀並趕緊放棄自己的想法,她的生存就會受到威脅,所以她只有認同媽媽“人是不能遲到的”這一條路可以走。
3
不優秀是可以的嗎?
同學C是位成功人士,她的女兒也很優秀。她覺得,女兒是自己最重要的存在,要比工作重要的多。她對女兒寄予了很多的期待:陪她去打冰球,參加比賽,期待她拿很多的獎項。有一次,女兒打冰球得了第三名,同學C就很生氣。她認為女兒不夠勤奮、不夠上進、訓練不夠刻苦、過於偷懶,而且只得了第三名還不氣餒,真是沒有羞愧之心。當同學C跟我談論起打冰球拿了第三名的女兒時,我感覺到C滿臉的不滿。
我問C:“你好像不喜歡第三名的女兒。”C不太願意地承認了。
我接著又問:“如果你女兒將來很平凡,你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呢?” C說:“會失望,我會覺得自己付諸了大量的精力,女兒卻不爭氣,自己就會很失望。”
同學C每次對女兒的憤怒、嫌棄、失望,其實都是在對女兒說:“我不喜歡甘於平凡的你,我想懲罰你,我想拋棄你。你如果不夠優秀或者不努力追求優秀,你就不配好好活著。”
在這樣的情緒裹挾下,女兒怎樣才能活下來呢?在一個比自己更強大的人面前,要跟她朝夕相處十幾年,唯有順從才是安全活下來最好的辦法。而選擇順從的女兒,就必須內化出一個價值觀來支撐自己:“人必須要不停追求優秀,平凡和懶惰是糟糕的。”
而這,正是母親C對待自己的方式。雖然C從未跟女兒說過“你要保持優秀”之類的話,也從未表達過這樣的期待。但C每次對待女兒的態度都在告訴她:“如果你不按我的方式去活,我將剝奪你的生存資源,用我的情緒將你淹沒。”
03
在媽媽的世界裡,有一個自己的排序:別人很重要優秀很重要做對很重要事情很重要工作很重要聽話很重要守時很重要……媽媽以為自己可以對孩子做到無條件的接納,但當孩子的行為與自己的價值觀不符時,媽媽就會表現出焦慮來。比如,你認為“勤勞很重要”,但你的孩子在偷懶的時候,你的焦慮就會生出來。你認為“別人很重要”,當你的孩子先考慮自己而不是先考慮別人的時候,你的憤怒就會出來。
一次你可以忍,兩次三次你可以忍,但忍本身是不可持續的。你會發現,在一起生活久了,所有的忍最後都會成為爆發和恐嚇。
04
人的本能就是會排斥跟自己不一致的活法,這無可厚非。我們可以尊重別人的活法跟我們不一樣,前提卻是:你離我遠點,咱倆沒什麼交集。大路朝天,各走一邊。
親子關係作為非常親密的關係,媽媽是不能允許孩子的價值觀跟自己不一樣的。孩子可以在事情上有叛逆,表現得跟媽媽不一樣。但“人的一生要怎麼度過”、“什麼是更重要的”的價值觀核心,要保持一致。
所以,只有一種方式,才可以幫助媽媽實現對孩子無條件的接納:
媽媽對自己的寬容有多大,對孩子的寬容才能有多大。媽媽願意嘗試多少種不同的人生活法,才能允許孩子也嘗試相應不同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