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果果媽上網,無意間看到一組1952年的教育海報,簡單明了,實操性強,簡直令人震撼。
子女不可溺愛,也不可不愛;
失去了愛,性情暴躁;
體罰責罵,不是教育;
適度的愛護,兒童身心健康。
如何教育孩子,開篇這幾句話為父母樹立好正確的教育觀,
為人父母,太過嚴厲,孩子有規矩但沒自由,父母掛在嘴上:我要你怎麼做,你就得怎麼做;
為人父母,太過驕縱,孩子有自由但沒規矩,父母常說: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為人父母,正面管教,孩子有規矩有自由,父母引導行為結果:在尊重別人的前提下,你可以選擇。
父母恰到好處的愛,猶如澆花,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李玫瑾教授說:一個人如果在小時候沒有被善待過,就別指望他成年後會善待這個社會。
只有感受過愛,才會懂得愛;
懂得人類之愛,才更能體會別人的感受。
想要你的孩子富有同情心,那就多抱抱他!
直到現在,我還記得小時候說的一句話:我家有個地球(西瓜),媽媽一刀就把它切開了。
身邊很多小夥伴都覺得我在吹牛,老媽直到現在,提起這個事情還不忘嘲笑我一句:你把牛皮都吹破了!
對一個三四歲的兒童來說,沒有吹牛的概念。
簡單粗暴地扼殺孩子的想象力,有時候只是一句話的事情。
想塗鴉就盡情塗,喜歡做手工就做,喜歡玩泥巴就玩泥巴,別怕“弄髒了”,家裡再幹淨衛生,也沒孩子的想象力美妙。
寶寶被磕到了,奶奶會打桌子;
孩子不小心摔跤了,爺爺踩地板;
幼兒喜歡在公園探索,被家人喝止;
不經歷磕磕絆絆,又怎會成長?
保護他一時,又怎能保護他一世,過度保護,是隱形的溺愛。
讓孩子活在現實生活中,有勇氣,無所畏懼。
曾看過一個外國的小故事,小女孩艾米不到一歲就會走路,一歲半的時候就不需要穿紙尿褲,兩歲多可以自己吃飯,三歲前的艾米是大人心中聰明可愛的小寶寶。
沒多久,她居然開始頻繁尿床,把食物弄的到處都是,結果是,家裡迎來了小妹妹,媽媽的關注和愛在艾米眼中都給了妹妹。
退化到嬰兒的行為狀態,是艾米潛意識裡的競爭模式和獲取媽媽關注的有效途徑。
親,別跟孩子一直講道理,弟弟妹妹小,你大,要讓著......
嫉妒是人的本能,成人尚且無法消除嫉妒,你怎麼能指望一個孩子做到聖人般的姿態。
儘量做到一碗水端平,如果很難做到,那麼請適當傾斜給老大。
因為大的心智發育更早,對父母的愛需求更大,老二尚在襁褓中,需要的吃喝拉撒更多。
前幾天,果果媽給侄女買了一個玩具。
我媽說:你幹嘛給她買,她現在還不知道珍惜,經常把玩具拆開,弄壞。
這點上,作為長輩,很糟糕,不允許孩子破壞玩具。
當你的孩子把堆砌好的積木,一巴掌掀翻,你該高興,他終於開始鑽研事物是如何損壞的。
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各種原因,千萬別一刀切,隨便辱罵,適當的破壞是孩子對世界的另一種探索和理解。
“媽媽,我是哪兒來的?”直到現在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早在1952年的時候,教育海報就告訴父母答案了:
不要隨意捏造故事欺騙兒童,可以用小貓小狗比喻解釋生育的事實。
既避免了尷尬,也普及了知識,實在高明!
“死”這個字一直是成人不願談及的,就好比我婆婆忌談一切生老病死的問題,彷彿人就不該生病。
但其實樹立正確的死亡觀,會讓孩子懂得同理心,珍惜生命的來之不易,繼而才會善良。
這個沉重但又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可以仿照上面“性教育”的做法類比。
大自然界的花花草草的發芽,盛開,枯萎,墜落......
《紅樓夢》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世事洞明,萬物自然,皆是道理!
優秀的教育方法並不是簡單的長篇大論,而是蘊含在樸素的生活中。
當你不知道該如何教育的時候,不妨看看這8幅圖畫:正面管教,永不過時。
小果君將及時為您回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