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準備多購幾冊,送給有小孩的或即將為人父母的親戚朋友。
這本書的一個好處是:不高談闊論,而是將普遍適用的原則和方法寓於案例中,告訴你具體怎麼做。
斯賓塞的快樂教育理念自引進以來,影響了越來越多的父母及教師, 本書問世百年來,廣泛作為學校和家長的教科書,成功培養了無數孩子。
在談到“如何對孩子的自發興趣重在誘導”時,書中講了這麼個故事:
小孩子常常會花一個下午去觀察一群螞蟻的活動。興致勃勃,心無旁騖,即使太陽把背曬脫皮,或者汗水順著脖子往下流,也不在乎。這就是興趣的力量。但是,就這樣任孩子花一兩年時間去這樣與螞蟻玩,他也不能增長多少知識。這時,做父母的只知生氣地訓斥挖苦:“瞧,淨幹那沒用的玩意兒,聰明用不到正地方上!”
而斯賓塞不但不發怒,反而高高興興地加入了小兒子的“興趣小組”。
第一天,僅僅是一起玩,看螞蟻怎樣把一粒麵包屑搬回家,怎樣回巢報信兒,帶回來更多螞蟻……
第二天,便擬出來一份關於螞蟻的“研究計劃”:
⑴在“自然筆記”裡開設螞蟻專頁。⑵從有關書中更多地瞭解螞蟻,並作筆記。⑶考察螞蟻的生理特點:吃什麼?用什麼走路?用什麼工作?⑷考察螞蟻群的生存特點:螞蟻群有沒有王?怎樣分工?怎樣培育小螞蟻?
有了目標,兒子的興趣更濃了,如果說開始時他只是覺得好玩,那麼現在他還覺得有意義了。這項研究幾乎持續了一個夏天。
實際上,在這份研究計劃裡,已融入了系統獲取知識的方法,還能培養孩子專注,達到目標的意志。父母在這件事上所表現出的熱情,無形中肯定、鼓勵了孩子的興趣,而有目的的因勢利導,又不知不覺讓孩子學會了求知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的功利目的不可太強,因為渴望自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旦感到這是一項“作業”,有些孩子的興趣,便可能銳減。
就這樣,兒子的興趣一直濃厚。螞蟻之後是魚,魚之後是鳥,鳥之後是蜜蜂。
小斯賓塞不僅僅學習有關這些動物的一般知識,而且開始發現它們的一些“社會特點”。他甚至得出一個結論:“動物太聰明瞭!在某些方面勝過人類”。進一步,他開始提出:“為什麼它們會有這樣那樣的‘智慧’?這些‘智慧’是現在才有的呢,還是一直就有?是自己慢慢形成的呢,還是某種神秘力量給予的?”
斯賓塞告訴兒子,自己也無法確定,成人世界對此一直存在兩種不同的觀念,一種是物種進化觀念,另一種是上帝決定的觀念。遂向兒子推薦了《物種起源》和《聖經》。在小斯賓塞智力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兩本書具有非常獨特的價值:這正是他的興趣和疑問所在;深深影響了他的世界觀。小斯賓塞從劍橋大學畢業時,使他獲得博士學位的論文(《世界的可知和不可知》)就與這兩本書有關。
這本書的另一個好處是,從人的全面健康發展的宏觀角度,具體入微地將人類教育中常見的問題,幾乎都談到了。
——對培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重視,經常讓孩子透過力所能及的勞動,來換取想要得到的東西,比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無原則地給予要好。“家庭既是孩子的搖籃和港灣,也是孩子適應社會和未來生活的訓練場。”
——對積極的(即完全出於本能和愛的)暗示作用,特別是來自親人、老師的,對孩子的心理和心智的正面影響非常重要。而消極的暗示(如說“我的孩子真笨!”)對孩子自信自尊的殺傷力大得驚人。
——如何培養孩子終身受益的習慣,如何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等等,都結合案例作了可操作性的講述。
蔡友老師推薦好書系列:
《斯賓塞的快樂教育》,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