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作為父母,似乎最大的驕傲不是自己有多牛X,而是自己的子女在家族群、同事群、朋友群裡是最厲害的。爸媽都能接受自己混的很慘,卻不能接受子女不是人中龍鳳。
但理想總是豐滿的,現實卻願意脫光衣服讓你看到嶙峋的瘦骨。
假期宅在家,我又刷了一遍英國BBC拍攝了紀錄片《人生七年》,它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跟蹤採訪了14個孩子,並每隔七年,重新採訪當年的這些孩子,從而揭示了階層的固化。
事實上作為一名老師,我也曾做過類似的調查和跟蹤,我們除去社會最頂層和最底層生活的人群,針對剩餘大概80%普通家庭的孩子,著重跟蹤記錄了10個孩子的成長路徑。
調研結果顯示,他們來自不同的省份,不同的班級,卻似乎有相同的未來。
剛接觸這屆孩子時,他們剛剛7歲,馬上要上小學的年紀。
小龍很有才情,喜歡朗誦、喜歡音樂,喜歡自己躲在被窩畫漫畫,他的夢想是快點長大,長大就可以喜歡什麼就做什麼。7年後,他學習成績優秀,但有點膽小,由於不敢在聚光燈下而放棄了音樂。有點內斂的他覺得畫畫可以成就自己的夢想。
21歲的小龍在西安美術學院讀大三,學習油畫,成績優異,他的夢想是成為梵高那樣的藝術家。
28歲去看他的時候,他已經在一家做雕塑的公司上班,開始在公司打雜,後來給雕塑做彩妝,工資從800一個月升到1500,娶了一個普通女孩做妻子。
2019年,這批孩子正好又一個7年,35歲的他是一個二胎家庭的父親,有房貸、車貸。面對甲方的各種要求,他也是低眉順眼;面對朝不保夕的工作,他也滿眼焦慮。
雖然做了自由職業者,不用打卡上班、朝九晚五,但他也沒有成為畫家,沒有過上高枕無憂的生活,甚至已有10年不再拿起畫筆。
靜靜有一個相對來說較為優越的家庭環境,父親在部隊任職,母親有自己的小生意做。她7歲那年,有很多機會可以學習不同的能力。她在班上擔任班長,有很好的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她對著鏡頭大方說話,擺出各種可愛造型。
14歲的靜靜學習成績好,以很高的分數進入市裡最好的中學,成為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7年後,她並沒有進入清華北大這些別人眼中的頂級學府,甚至高考成績都沒有達本科線。父親非常嚴厲,她被迫復讀,最終讀了一個普通的二本學校。
28歲,她選擇和父親一樣做個軍人,圖個穩定、體面、收入還可以的工作,嫁了一個“同行”,生了一個女兒。
對於35歲的靜靜而言,家庭的雞毛蒜皮已經耗盡了她的心力,但她很滿足自己現在的生活,有穩定的收入、穩定的假期,還可以偶爾帶孩子出去旅旅遊。
文嬌和他們不太一樣,她的父母都是忙碌的生意人。她7歲的時候是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上學放學都是自己走路來回,奶奶負責做飯和照顧她的生活起居。她的夢想是自己可以掙很多錢,做個有錢人。
14歲,文嬌是班上的“大姐大”,沒人敢欺負她,她總能號召一些人圍在她身邊,她替人出頭說是“行俠仗義”,不愛學習,希望自己像“十三妹”一樣有“大哥”保護,也可以“罩”著自己的兄弟。
21歲的她在一家汽車修理廠做前臺接待,嫁人生子,笑著說有了孩子心就定了。
7年後,孩子讀了附近的小學,文嬌說“要是像我,他一定不是讀書的料”,但轉頭就溼了眼眶,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讀書。
現在35歲的她,看著鏡頭說自己老了,但自己的洗車店生意還可以,也不覺得很辛苦,平淡的過著自己的生活。
追溯將近30年的人生才發現,大多數人都活成了平庸的樣子。
多年之後,他們沒有金戈鐵馬,沒有飛黃騰達,他們穿著普通的衣服、做著普通的工作、過著普通的生活......
作為父母,可能我們都不願意接受、不甘心孩子普普通通,但事實就是這樣。
就像我們小時候也是有著這樣那樣的夢想,可長大後,我們也不過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一位普通的父母而已。
記得一個焦急又無助的媽媽曾問過我:“為什麼我看了那麼多育兒知識,反倒不會教孩子了,我該怎麼辦?”
這個媽媽是個普通人,她自己做銷售工作,生活充實,但為了孩子的教育,她辭掉工作,全心照顧孩子。
她看了書,有人說孩子要散養,她做了一段時間覺得孩子沒有規矩不行;
又有人說要鼓勵孩子,她誇了兩天,又覺得助長了孩子的驕縱之風;
後來又有老師叫她陪讀,於是她又盯著孩子學習,寫作業,一盯就是幾個小時,但又覺得孩子越來越叛逆了,不能老控制他……
最後,這位媽媽崩潰了,情緒變得很糟糕,她覺得自己不得不變得大喊大叫,歇斯底里。
我問她:“為什麼這麼焦急的要管理孩子呢?”她說:“因為我是他媽”。
父母的角色讓我們不得不緊張起來,操心起來,擔憂起來,攀比起來。新的一代總是代表著希望和未來,我們當年沒有完成的夢想,希望他們實現;我們對孩子嚴苛、控制、寄予厚望,是希望他現在多吃苦、將來少流淚;希望他在我們走後、無所依靠的時候,獨立於這個生存艱難的世界而不被打垮;希望社會弔打孩子的時候,他能依靠自己的一點技能,過得不那麼辛苦......所以我們對於他們的未來是恐懼的,而這種恐懼,還有可能來源於社會對我們所做出的“批評”。
對於一位媽媽而言,可能最害怕聽到的就是“你不是一個好媽媽......”
為什麼別人的孩子可以那麼優秀而你的不行?為什麼你教不出樣樣拔尖的孩子?為什麼你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也是無數焦慮父母背後最大的恐懼。
當然,這種焦慮可以理解,父母希望孩子有遠大前程,最正常不過了。
但怎麼對待這焦慮,卻能區別出高下,壞的教育者,希望迅速將焦慮傳遞給孩子,他們大吼大叫、諷刺挖苦、消極否定,發洩完了,自己情緒得到緩解,孩子有變得更好嗎?
答案是不會。
你焦慮,否定孩子,孩子緊張,表現差;你更焦慮,否定升級,孩子更緊張,表現更差,這是一個自我強化的毀滅過程。
所以,一位好的教育者,絕對不會把焦慮傳遞給孩子,指望他們替你承受。
我曾在抖音上看到一位勇敢的母親,她在視訊裡說:
“小叔家有兩個孩子。女孩8歲,畫畫特別好。男孩5歲,數數能從1數到1000。我兒子就在旁邊看他倆表演。看完以後,我老公就說:來,走了兒子!去(玩)滑滑梯。我當時就覺得,我老公真的特別牛,是一個特別偉大的父親。我老公在面對兒子的平庸的時候,表現出來的那種從容和不屑太令人佩服了。”
她是勇敢的,是值得敬畏的,是把孩子當成一個人而不是神去對待的。而這個被父母接納的孩子,終究會有他自己長遠的人生。
最後和大家講一個菲律賓原住民諾曼金恩考上名牌大學的故事,希望對各位家長有所啟發。諾曼金恩小的時候問媽媽:“為什麼我們的面板顏色像泥土一樣,別人都說我們很髒。”媽媽扶起金恩的下巴,看著他說:“心裡不乾淨的人才是真的髒”。
他沒有錢,總是穿補丁衣服,他生氣、難過,他媽媽問他:“你要隱瞞你是個窮人的事實嗎?”“你覺得是輕鬆過日子的人,還是經歷過苦難的人更值得尊敬?”。當他為了引起同學注意而戴假髮、穿流行衣服的時候,他媽媽說:“你真的有必要為了被別人接受而改變自己嗎?”。
這個母親沒有給孩子提供所謂的富裕的家境、華麗的名牌服裝、虛偽的打腫臉充胖子和人云亦云的焦慮、控制,但她卻永遠都在鼓勵孩子接受自己的狀態,勇敢的做自己,追求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而非被慾望、誘惑裹挾著過自己的人生。
最後諾曼金恩穿著阿埃塔(原住民)的衣服,驕傲的對著臺下幾萬人異樣的目光說:“我媽教會我,只有接受自己,才能走得更長更遠。我是諾曼金恩,我以我是阿埃塔人為榮。”臺下響起熱烈的掌聲。
家庭教育是一個人一生的財富,是一個人能否擁有幸福人生的重要力量。
如果我們不能肯定我們的孩子終將擁有怎樣的未來,請給他一個快樂的童年,一對三觀正、愛學習的父母,一個愛他、接受他、包容他、支援他的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