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耶耶耶耶#
今天繼續寫餘下的5條幹貨建議。
05 假期書本被冷落看書的孩子
每次放假回家,孩子們會興高采烈地拿一堆書回家,信誓旦旦地說自己要好好利用這個假期好好學習。可結果有多少人是拿回來的書又原封不動地拿回去了?
著名文學家餘秋雨先生說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閱讀是孩子鍛鍊思維的最好方式,閱讀的過程會讓孩子一直處於思考狀態。
一個經常思考的孩子,大腦細胞必定處於活躍狀態。
可不讀書,思想就會停止。
如果孩子不愛讀書,不愛學習,長期不動腦,就會加速大腦衰退,再聰明的孩子也會變遲鈍。
建議:榜樣+適當獎勵
讀書最好的榜樣是父母,家長要做好孩子的榜樣。
一個經常在孩子面前看書、看報的父母,一定會有一個愛閱讀的孩子;反之,如果父母不愛看書,不愛學習,孩子也一定不喜歡閱讀。
堅持閱讀不容易,有時候還需要來點獎勵刺激,可以設定完成多少閱讀量獎勵一頓大餐、一個玩具或是一次旅行,獎勵的設定可以徵求孩子的意見共同確立。
06 零食不離手、飲食規律亂吃零食的孩子
熬夜、晚睡不想起,第二天不吃早餐,或者零食代替早餐,種種不良的行為屢見不鮮。
早餐是大腦活動的能量之源,如果不吃早餐,體內將無法供應身體需要消耗的血糖,孩子就會感到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等。
有不少家長在孩子吃過飯後,不斷往孩子嘴裡塞飯,要多吃點、再吃點,恐怕孩子少吃會餓著。
但是,吃得太飽非常傷大腦! 長期飽食,容易導致腦動脈硬化,出現大腦早衰和智力減退現象。
當然,還有一些孩子除了飲食不規律,就是“狂”吃零食,暴飲暴食,油膩生冷食物攝入太多。
垃圾食品的危害,顯而易見。
建議:按時吃飯+運動
家長要叮囑孩子每天按時吃早飯,維持正常的身體執行節奏。同時還要給孩子合理安排飲食,以清淡為主,蔬果搭配,均衡營養。
最重要的是,不論是在家還是出去玩,都不要因為某樣食品或者特色小吃好吃,就讓孩子吃得太飽!
至於零食,可以讓孩子吃一點,但不能放肆地吃,你要嚴肅地告訴他: 對於越美好的事物越要有節制,舌尖上的貪婪,會讓他吃得滾圓滾圓。
07 孩子太”宅“宅家的孩子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經歷,小時候孩子貪玩,父母總唸叨:“這孩子,一天到晚在外面野,不回家!”
而現在父母想帶孩子出去玩,反而好像在懲罰他們。很多孩子寧願“宅”在家裡,上網、看電視、玩手機,或者什麼都不做,就待在家裡放空,無所事事。
他們彷彿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說好見想見的人,去想去的地方,學想學的知識,到頭來,沒有一件事是能堅持下來的。
整天喜歡沉迷於虛擬的世界,精神寄託在遊戲和手機上。
如此一來,孩子不僅缺乏身體鍛鍊,也容易內向、怕生、不懂得和人交流和溝通。
建議:讓孩子出去,讓他“忙起來”
逛公園、跑步、打球等都是很好的活動。父母週末有空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公園逛逛,或者安排一些體育鍛煉,連逛街也算是一項“運動”。
父母要上班的時候,也要請看護人多帶孩子出門去玩,還可以鼓勵他跟小區裡同年齡的孩子一起玩,小孩子之間的追逐打鬧,自有他們的樂趣,也達到了活動身體的目的。
孩子眼睛看得多了,耳朵聽得多了,不僅眼界開闊了,心態也會越來越好。
08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飯來張口
有的家長覺得孩子辛苦了一個學期,假期就應該放鬆一下,便一味放縱孩子,幫他們操辦好一切,不讓其吃一點苦,受一點累。結果孩子們在家個個都成了王子公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也許家長們會認為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對孩子稍微放縱不會有什麼影響。但殊不知,這種無微不至的關懷也是一種“傷害”,因為它剝奪了孩子鍛鍊“自理能力”的機會。
建議:要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僅會讓孩子生活能力變差,還會使孩子缺乏一定的責任心。
儘管在父母眼裡,孩子永遠是孩子,但哺育子女的目的是讓他們成長、獨立,而不是讓他們躲在父母的翅膀下面,坐享其成,畢竟終有一天,他們要獨自飛翔。
所以,家長要“狠點心”,不能太溺愛,有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還是要吩咐他去做。
比如,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家務,也可以讓孩子管理自己的事情,在這一過程中,孩子的家庭歸屬感就會越來越強。
09 無處不在的叛逆行為叛逆期的孩子
有些孩子平時住在學校宿舍,很少和家長見面。父母本想利用假期好好補償一下孩子,可沒想到,孩子一回家,等來的竟是沒完沒了地吵架。就像開頭提到的那位媽媽,跟女兒在家5天,吵了4場架。動不動就會被孩子懟到語塞。
看著孩子無節制玩手機,多說一句話,就被孩子指責不信任他;點評一下孩子買的衣服“太醜”,結果就被說自己太過強勢,看什麼都不順眼……
最後,家長不高興,孩子也委屈。孩子覺得爸媽條條框框管太多,還囉囉嗦嗦沒完沒了;父母又覺得孩子不懂事,不識大體,不理解為人父母的一片苦心。
建議:距離產生美
放了假,父母與孩子有了“深度接觸”的機會。但不少家庭恰是在這“深度接觸”與“正面剛”暴露了問題,假期成了親子衝突的高發期。其實叛逆期的孩子最怕“正面剛”,曲線迂迴戰術是首選,我們做家長的不妨換一種思路,當家長與孩子意見不一致時,父母不可太強勢,應該多關注孩子的意見和需求,充分尊重孩子的意願。
家長們可以學著透過“我覺得”“我認為”“也許”“可能”等表達自己的態度,當你柔軟起來,換一種方式與孩子溝通,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呦。
育兒教育、青春期心理、叛逆期的主要行為表現,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我們做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各有不同,但教育的核心原則就是因材施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很多家長都有一套自己適用的教育方式,我作為教育研究者,從客觀層面梳理出的一些共性行為特徵,目的是給家長朋友們一個參考,並不一定要照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