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最近一個熱搜引起了我的注意

36歲、幼稚、還是一種病症?病情竟是總把自己當“寶寶”???

我也經常以“寶寶”自居,我不會也得這種病了吧

,嚇得我趕緊點進去瞅瞅~

出啥事了

白笙(化名),成都人,今年36歲,某知名大學中文系博士畢業。這履歷怎麼看也不像腦子有問題的~

但就是這樣一個學歷高、工作好、長相也不錯的高材生,竟然還把自己當寶寶。事事依賴父母,不會洗衣做飯整理房間,不會網購,連買東西都需要爸媽陪同,這也導致了他36年“母胎solo”~

近日,在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接受心理治療,醫生診斷白笙的病症為“彼得~潘綜合徵”,俗稱“成人幼稚症”,臨床上稱為“心理退行”,與童年時父母過度保護有關。

唉~又是一位被家庭教育耽誤的人才...

故事分享

看完之後讓我想起了一個寓言故事:

在一個高山陡峭的懸崖上,有一個鳥窩,裡面住著鷹媽媽和她剛出生孩子。

小鷹剛出生,羽毛還沒有長好,他的食物都是由媽媽出去找的。小鷹就在這種生活中慢慢長大。

小鷹的羽毛漸漸豐滿,鷹媽媽告訴小鷹:鷹必須會飛的,不然就無法捕捉食物,要儘快練習飛行。但小鷹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對未來也沒有太多的危機感,就一直推脫著。

畢竟自己的孩子,鷹媽媽也一再地包容著小鷹。

時間長了,鷹媽媽認為這樣下去會害了孩子,於是鷹媽媽做了一個決定。

一天,鷹媽媽喂完小鷹之後,告訴小鷹自己要外出一段時間,明天的食物在對面的懸崖上,要自己飛過去才能吃到,不然就只能餓死在窩裡。說完鷹媽媽就飛走了。

小鷹一個人在窩裡待著,這一天很快就要過去了,小鷹有點餓了。但鷹媽媽並沒有回來,小鷹想起了媽媽的話,走到鳥窩邊往無盡的懸崖下望了望,嚇得縮了回去。

第二天也要過去了,小鷹已經餓了兩天了,遲遲沒有等來鷹媽媽送來食物,小鷹再次望向了懸崖下,但還是害怕沒有嘗試。再這麼下去,小鷹就快餓死了。

到了第三天,鷹媽媽依然沒有來,苦等無望後,小鷹再次走向了懸崖,這次小鷹沒有再退縮,鼓足勇氣一躍而起,小鷹拼命地扇動翅膀,終於,小鷹飛了起來!

飛起來之後,小鷹才發現,懸崖原來並沒有那麼可怕,天空原來這麼美好。

小鷹飛到了懸崖對面,鷹媽媽就站在食物旁邊等著小鷹。

原來鷹媽媽一直關注著小鷹,從未離開半步,但為了孩子以後可以獨立生存,她這三天裡忍住了一次又一次...

事後總結

同樣是家長,兩種不同的教育方法,得到了截然相反的兩種結果。還告訴了我們同一個道理:

不要過度保護孩子!

如今的某些家庭,對孩子的寵愛已經達到了溺愛的級別,捨不得孩子吃一點苦,受一點委屈,巴不得幫孩子全做好,其實那對於孩子並不是難事~

我甚至懷疑,如果不是白笙36了還沒有娶媳婦,他家人依然認為他沒問題,依然不會帶他去看醫生~

對待孩子,不要過度保護,該放手的時候就放手。

事事順著孩子,溺著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如同溫室裡的花朵,一旦離開了溫室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

即使是一塊璞玉,也需要精工雕琢之後方能驚豔於世,孩子亦是如此,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家長不放手,孩子永遠也飛不起來!

7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新生兒寶寶長相出乎家長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