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是孩子的需求
我們都知道,“親密關係”對孩子身心健康發展有著關鍵作用。但你知道嗎,“獨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同樣不可或缺。
我們以為,人生經驗豐富的我們總能提供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告訴TA什麼該做,該怎麼做——以此讓TA的成長事半功倍。
但其實,我們千萬不要小看孩子(即便是嬰兒)自我學習的能力和意義。
孩子的自我學習,需要獨處的空間,而我們自以為是的“指點迷津”卻常常成為孩子自我學習、自我成長、發展為一個完整獨立個體的攔路虎。
為什麼孩子需要獨處?我們的陪伴又如何不經意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消極影響?
下面幾幅漫畫中,是否有你的影子?
✘質疑孩子的行為、想法
✘否定孩子的行為、想法
✘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剝奪孩子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機會
✘剝奪孩子從失誤中學習的機會
從漫畫中我們發現,有時候我們的“積極參與”竟會不知不覺帶來如此多的負面影響:
當我們長期以往地去質疑、否定、揶揄孩子的行為、想法時,孩子會認為自己的需求毫無價值;
當我們長期以往地打斷孩子正在進行的活動時,TA將會非常容易地對一切事物失去耐心與恆心;
當我們長期以往地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或直接上手替孩子做時,TA將失去思考的習慣,更難以從生活中獲得掌控感與勝任感。
因此,給予孩子單獨活動的空間與時間,將培養TA日後所需的良好學習品質,以及助力TA成為一個自信的人。
獨處是孩子天生的本領
作為兒童的主要活動形式,“遊戲”是孩子獨處最便利的切入點。
一些爸爸媽媽感到疑惑——遊戲不是人越多越熱鬧嗎?小孩子不是人來瘋嗎?讓孩子獨自遊戲TA不會感到孤單嗎?
但你知道嗎,由於有限的認知發展水平,當兩歲以下的孩子沉浸在自主發起的遊戲活動中時,是不會產生想要和他人共同遊戲的願望的。
上世紀20年代末,美國社會學家Mildred Parten透過觀察兒童社會行為,將兒童的遊戲行為分為6個階段,它們分別是:
▷0-3個月,無所事事的遊戲。幼兒多是透過活動自己的肢體觀察和學習周遭的世界。
▷0-2歲,獨自遊戲。幼兒獨自玩兒,對參與其他人的遊戲並不感冒。
▷2歲左右,旁觀者行為。幼兒開始注意並觀察身邊其他幼兒的遊戲活動,但沒有加入遊戲的意願。
▷2歲以上,平行遊戲。幼兒會和其他孩子在同一物理空間內各玩各的,會模仿其他孩子的遊戲行為。
▷3-4歲,關聯遊戲。幼兒在遊戲中與其他孩子有互動,比如交談,但不會與他們共同進行同一項遊戲。孩子對身邊的人產生興趣,但沒有興趣將他人納入到自己的遊戲當中。
▷4歲以上,合作遊戲。幼兒可以透過和其他孩子合作,達到同一個遊戲目標。
如此看來,一般情況下,孩子要到4歲左右,才開始產生與他人共同遊戲的興趣與能力。
這時,有爸爸媽媽會質疑:不對!我覺得寶寶就是想和我一起玩兒!因為:
“寶寶玩兒的時候,常抬起頭來衝我笑。”
“寶寶玩著玩著會爬到我身邊,搶我手裡的東西。”
“只要我離得稍微遠一些,本來玩兒得好好的寶寶就會發脾氣。”
那不妨讓我們回想得再仔細一些:
當寶寶對我們嫣然一笑後,當寶寶“掠奪”走我們手中的物品之後,當我們重新回到寶寶“滿意”的位置坐下來陪TA後,TA是隨機埋頭鼓搗起自己手中的玩具呢,還是拉扯著我們和TA一起遊戲,否則就哭鬧得不依不饒呢?
恐怕是前者吧。
很多時候,獨自遊戲的寶寶突然抬頭看看我們,是想確認我們是否在身邊;
TA突然爬向我們,是尋求幫助,比如“我累了,要抱抱”;
TA突然搶我們手中的東西,是自己的東西玩膩了;
TA不願意我們遠離,是獨自一個人令TA感到害怕。
孩子對於我們的需求更多是“依靠”與“安全感”,而不是遊戲共享。
我們根本不需要去擔心孩子是否會討厭獨自遊戲,也根本不需要去教孩子如何獨自遊戲,孩子天生有獨自遊戲的需求與本領。
獨立的物理空間
為獨自遊戲的孩子提供適時的幫助、安全保障與安全感,並不等於寸步不離。
只要我們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發展水平與氣質保持一定頻率的“現身”,孩子便能夠在物理空間上獲得安全的、安心的獨立遊戲的機會。
●年齡
年齡越大,孩子獨處能力越強。孩子年齡越小,“現身”應當越頻繁,越顯性。
對於小寶寶,家長需要每隔幾分鐘便 “現身”一次,且出現在非常顯眼的位置;而對於大寶寶,家長也許每隔十幾分鍾透過製造一些聲響來表示“我在這兒”便可。
●能力發展水平
大寶寶之所以獨處能力越強,越不常需要父母的陪伴與幫助,在於TA的能力發展到了一定水平。比如專注力的提升、大動作的發展等等。
但有兩個時間點需要我們較高頻率的“現身”:
一是孩子仍未熟練掌握一項技能的時候(比如剛會走,但走不穩),
二是孩子8個月左右出現分離焦慮表現的時候。
前者需要我們確保孩子不出安全意外,後者需要我們令孩子相信“爸爸媽媽會回來的”。
●氣質
通常情況下,容易型寶寶比困難型寶寶更容易適應獨處。
容易型寶寶也許只要能聽到家長的聲音或看到家長的背影,就能夠安心地獨自遊戲;而困難型寶寶通常表現為高需求,這型別的寶寶因為天生敏感,需要更多的關注與安撫才能夠獲得安全感。
因此,面對高需求的困難型寶寶,我們需要:
1.在離開前花更長時間陪TA一起遊戲,等到孩子完全沉浸在遊戲中時再試圖離開;
2.每天給孩子安排固定時段進行獨自遊戲,令其成為一種可期待的常規性活動。
3.以更高頻率和更顯性的“現身”令孩子相信“爸爸媽媽沒有丟下我”。
獨立的心理空間
可是很多時候,獨立的物理遊戲空間並不意味著孩子真正的獨自遊戲。
因此,即便給予孩子獨立的物理遊戲空間,如果我們不尊重孩子的想法與行為,不重視心理空間的獨立性,“獨自遊戲”不過是徒有其表。
相反,即便我們貼著孩子坐下,如果我們在保證安全的前提尊重TA遊戲行為的選擇與決定,不作其他干預,孩子其實已經在獨自遊戲了。
因此,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不評判、不插手、給予孩子獨立的心理空間,是支援孩子獨自遊戲的基本。
但有些家長就是想要在孩子面前刷一下存在感,滿足自己“陪伴孩子共同遊戲”的心願,那麼以下的辦法,可以幫助家長在給與孩子獨立的心理遊戲空間的同時,適宜而積極地參與到孩子的遊戲中。
讓我們以文章開頭其中幾幅漫畫中的情境為例:
●行為/語言反射
家長透過模仿、描述孩子的行為,或重述孩子的語言,向孩子傳遞“我正在關注你,我認可你”。
●開放式提問
即沒有固定答案的問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與溝通能力的加強,家長透過開放式提問可以問出千百種我們預想不到的回答——孩子可以自由發揮,主導談話的內容與走向。以此孩子也會更加投入遊戲,並扮演著遊戲主人公的角色。
●讚賞孩子的努力與堅持
當孩子不斷嘗試克服遊戲中遇到的困難時,讚賞TA的努力與積極態度,令孩子知道“成敗掌握在自己手中”,以激發TA堅持應對挑戰的內驅力。
成就孩子,解放家長
其實,我們會發現,獨立的遊戲空間無論是在物理方面還是心理方面,我們都意在滿足孩子的需求——自由探索的需求、自由創作的需求、自我挑戰的需求。
當這些需求被滿足,孩子將獲得價值感、掌控感與勝任感,而這些都將助TA成長為一個自信的人。
而另一方面,我們會驚喜的發現,給予孩子物理上與心理上的獨立遊戲空間,不僅能夠為我們自己騰出富餘的時間處理自己的事物,更能夠有效地緩解育兒焦慮。
雙管齊下,何樂而不為呢?
本文內容更新於2021年02月01日,經馬蕾孕哺育科普資訊組稽核。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科普資訊,避免公眾被錯誤認知和謠言誤導,不能代替任何個人的判斷和處理。個人的哺育問題需要與母乳餵養諮詢師討論或諮詢。對這篇科普文有任何建議,請給我們留言。部分圖片來源網路,如果涉及到您的版權,請聯絡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