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讓我們走進真實的案例故事中,透過傾聽這些人物的真實經歷,我們會慢慢看清楚父母的哪些錯誤行為會對孩子造成哪些深遠的不良影響。

也許,你會在這些人身上看到你自己,可能你是那個受過傷的孩子,也可能你是傷害過自己孩子的父母,希望透過蘇珊·福沃德博士的治療,你可以被治癒。

今天的故事主角叫桑迪,二十八歲,是一個很漂亮的已婚女性,在一家很有名氣的花店做花藝設計師。在旁人看來,桑迪雖然也會遇到一些煩惱,但整體上來說,已經比大部分人的生活要順心快樂多了。不過,這其實只是表象罷了。

最近兩年裡,桑迪和丈夫都在做生孩子的準備,但最終還是懷孕失敗了,她因此對丈夫產生了強烈的不滿,對這段關係也有些力不從心了。但桑迪來找蘇珊·福沃德博士尋求幫助,卻不是因為和丈夫的婚姻關係,而是因為她和母親的最近一次談話。

桑迪對蘇珊·福沃德博士解釋說:“懷孕這件事一直困擾著我,我跟母親說我很沮喪,可她卻說,這都是我當年流產造成的,是上帝在懲罰我的錯誤。然後我的眼淚就止不住了,我想忘記的事情,她卻總是不斷提起。”

蘇珊·福沃德博士問她流產是怎麼回事,桑迪遲疑了一下,還是向蘇珊·福沃德博士說起了這段往事。原來,在桑迪上高中的時候,她早戀了,這讓她的父親非常惱火。

特別是當父親第一次看見桑迪在和一個男孩接吻的時候,怒不可遏的父親甚至大罵她是婊子,聲音大到整個小區的鄰居都能聽到。從那以後,每次桑迪和男孩子出去,父親就會說她早晚會下地獄。

桑迪很難受,也很憤怒,就較勁似的和一個男孩子發生了關係,偏偏那一次就懷了孕。全家人都氣瘋了。不得已,桑迪只能去做流產,而這一舉動,也讓桑迪充滿了負罪感。在流產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桑迪甚至覺得自己沒有權利活在世上。

她越是感到羞愧,就越是努力想要彌補。可是她的父母卻從不放棄任何舊事重提的機會,反反覆覆、喋喋不休地數落她的劣性,以及她是如何讓他們顏面盡失的。

桑迪痛苦地對蘇珊·福沃德博士說:“這也不能怪他們,畢竟是我做錯事在先。他們曾經對我寄予厚望,我卻犯下罪過讓他們那麼傷心。所以現在我只想好好地補償他們,他們讓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這讓我的丈夫很崩潰,為此我們也曾多次激烈地爭吵,可是我不得不這麼做。我只希望他們能原諒我。”

相信聽完之後你的感受和蘇珊·福沃德博士一樣,既心疼又生氣。桑迪的父母給她造成了這麼大的痛苦,她卻還在竭力為父母開脫責任。不過,蘇珊·福沃德博士知道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桑迪是在給自己的心築上一道防禦牆,透過這種否認的方式,來極力縮小痛苦的生活經歷給自己造成的影響。

但遺憾的是,這種由否認帶來的寬慰不過是暫時的,而為此付出的代價卻是巨大的。否認就像是情感高壓鍋上的蓋子,鍋蓋在高壓鍋上放得越久,積聚的壓力就越大。鍋內的高壓遲早會將鍋蓋“砰”地掀起,呈現在眼前的將是一場情感危機。換句話說,這種否認行為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是在迴避問題,同時還會增添更多壓力。

更糟糕的是,很多時候不只是子女會否認,父母也會有他們的否認體系。當子女一方竭力去重新構建自己國王的真相時,尤其是當事情的真相使父母顏面受損時,父母很可能一口咬定說當時的情況不是這樣的,哪有那麼糟糕,甚至說根本沒有這回事。

父母的否認會阻撓孩子重建個人歷史,令孩子對自己的印象和記憶產生懷疑。這會削弱孩子對自己感知現實的能力的信心,讓自尊心的重建變得難上加難。

但蘇珊·福沃德博士清楚,她必須要讓桑迪意識到,她心目中完美的父母只是一種假象。因為只有這樣,她才能正視她受到的傷害,從而才有可能從抑鬱沮喪的情緒中解脫出來。

因此,蘇珊·福沃德博士對桑迪溫柔地說道:“你愛你的父母,對此我表示尊重,我也相信他們一定也曾對你關懷備至。但是你應該知道,至少曾經隱約感覺到,真正疼愛子女的父母是不會這樣無情地傷害孩子的自尊,踐踏他們的自我價值感的。

他們殘忍地對待過你,傷害過你,不論你犯過什麼錯誤,犯都犯了,他們再怎麼滔滔不絕地訓斥、說教都無法改變這一點的,對不對?其實他們完全沒有必要這麼做的,是不是?

桑迪雙眼滿含淚水,輕輕點了點頭,小聲的說了句:“是的。”

蘇珊·福沃德博士問她想明白這一點是不是會有些害怕,她又點了點頭,但也說不清自己究竟有多害怕。不過,儘管如此,桑迪還是選擇勇敢地繼續接受治療。

怎麼樣?聽完桑迪的故事後你是什麼心情?希望你沒有經歷過桑迪經歷的這一切,如果你不確定你是否存在“否認”的情況,可以用下面這幾句話來自我對照:

父親酗酒只是因為孤獨,如果當時我能多在家陪陪他就好了。

父親打過我,但他不是真的想傷害我,只是想給我一點教訓而已。

母親對我不理不睬,是因為她自己的生活本就不幸。

所有這些合理化的解釋都為了一個目的:把不可接受的事情變成可接受的。但透過今天的講解希望你能明白,這只是在表面上掩蓋住了傷害,你並沒有得到治癒。事情的真相一直都潛藏在你內心深處的某個角落。

從今天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出於天生的信賴,孩子們很容易將父母“完美化”,從而接受父母對自己的“指責”。但這種行為,僅僅是對傷害的“粉飾”,根本不能解決實際的問題。

我們不能礙於“父母”這一層神聖的身份,就將所有的錯誤都歸咎與自己,這樣只能讓自己越陷越深。

5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產後小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