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10月份,我接觸了一個案例。初到這個孩子家中,發現他媽媽是個非常開朗的人。她不等我們說話,就開始和我們聊起她和孩子的故事。
孩子出生1歲半,就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她和老公就在山上承包了一個飯店,整天忙的沒有時間回家。孩子在爺爺奶奶這裡順順當當的一直到6歲。該上一年級了,她意識到錢也掙下了,自己也該接手孩子的教育工作了。卻發現孩子和同齡人的差距太大了,孩子比較膽小,不合群,交流受阻。為了改善這一狀況,孩子的爸媽想盡各種辦法,最後選擇比較有聲譽的私立學校,目的是想鍛鍊鍛鍊孩子的社交能力。沒想到的是,經歷了2個月的時間,孩子變得更加膽小,更不願意和孩子們交流。而且被學校勸退了。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辦?幸運的是,孩子的爸媽並沒有放棄孩子,媽媽也是很開朗的,找了心理醫生,找了瞭解教育的老師,唯一的出路便是陪伴。從那開始,媽媽便開始了全職寶媽的生活。讓孩子在離家最近的公立學校讀書。放學後每天陪伴閱讀,陪孩子玩。孩子也慢慢的開朗起來。但是孩子的理解能力和交往能力始終和正常的孩子有一定的差距。
原來的我一直比較排斥胎教,早教之類的。自己的孩子也是偶爾的胎教,早教也沒有上過,最多也就是有空的時候陪孩子讀讀書。
經歷了這個案例之後,給了我很大的驚醒,感覺孩子的早教,胎教是不能錯過的,6歲之前的閱讀能力的培養更不能缺失。我記得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孩子的理解能力的強弱,取決於3歲以前家庭成員給孩子詞彙量的多少。詞彙量越多。
所以,我們最不能缺失的,就是還是的教育。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