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精神病醫生和教育家魯道夫·德雷克斯不止一次說過:“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

我們都知道鼓勵對於孩子的重要性,只是有時候,鼓勵對孩子並不怎麼奏效。

這種鼓勵可行嗎?

公園裡玩的時候,總會看見有那麼一個兩個獨自站著的孩子,轉頭看看家長,又看看玩得興高采烈的小朋友們,眼裡既是羨慕又是恐懼。家長會站在後面不停地說::“去呀,別害怕,去玩吧”。

逢年過節親朋好友聚會時,“別人家的孩子”在眾人面前又唱又跳的。有的家長又會開始“鼓勵”孩子“去吧,我們也給叔叔阿姨們也表演一個,好不好啊?”

“寶貝,你很棒,一定可以做到的”

“這個很簡單的,一點都不難,其他小朋友都可以做到呢,寶寶也可以”

“爸爸媽媽就在這裡,大膽去吧”

……

這樣鼓勵的話語,是不是很常聽見呢?

但每次對孩子講這些話的時候,孩子非但沒有變得更有信心,甚至還會更害怕和抗拒。

為什麼我家的孩子就這麼膽小,怎麼鼓勵都沒用呢?是不是有點“恨鐵不成鋼”呢!

無效鼓勵的原因

蒼白的語言

在孩子每次遇到困難或者膽怯害怕去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我們非但沒有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反而一個勁地說:“別害怕,你可以的,加油!”。

這種鼓勵給孩子的感覺就像,你明明是個恐高患者,然而有個人卻硬要拉著你去高空彈跳,在你站在高空彈跳臺邊上,雙腿戰慄頭腦眩暈直冒冷汗的時候,還一直對你說:“加油呀,你一定可以的”。

設想一下,換成這種情況,你真的“可以嗎?”

當孩子對某件事感到恐懼時,這種“鼓勵”對孩子來說,只能是蒼白而無力的,你又怎麼指望能起啥作用?

只從自身角度看問題

有時候,我們對孩子做出某個的要求時,總是容易從自身角度出發,以成人的標準去要求一個孩子。

我們恨不得剛剛學會握勺的孩子吃飯時,可以保持餐桌乾淨;希望2歲的孩子自己可以快速穿好鞋子;期待自己5歲的孩子可以和那個已經上了兩年興趣班的孩子一較高下……

《正面管教》裡曾說道:“鼓勵,是給孩子提供機會,讓他們培養“我有能力,我能貢獻,我能影響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能知道我該怎麼迴應”的感知力。”

忽略孩子自身實際情況,盲目地“鼓勵”孩子去做某件事情,是不切實際的。

而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告知“自己可以做到”,結果發現自己根本無能為力,也只會讓孩子更有挫敗感和喪失信心。

“大家都可以做到,你也可以”

這句話並不會讓孩子覺得好受,因為“大家都可以做到”。當孩子恐懼或者嘗試失敗時,就會變成:“我怎麼那麼笨?”做不到讓爸爸媽媽失望了”。

本來是想讓孩子以放鬆的心態去戰勝困難,結果無形之中卻讓孩子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導致孩子害怕失敗不肯再去嘗試,甚至產生對自己能力的懷疑。

如何有效鼓勵?

行動上支援

相比做語言上的巨人,不如做個行動派。

孩子有自身的發育侷限性和認知侷限性,當孩子退縮時,不如憑藉我們自身的優勢去引導孩子該如何做。

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孩子思考解決,也可以因勢利導幫助孩子做出決策,給孩子提供可行性建議,演示給孩子看等等。

實際上的幫助,可比口頭上的鼓勵有用多了。當完成了自己認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時,也會讓孩子更自信。

感情上共鳴

搭了好幾次的積木還是倒了,學了一個下午的腳踏車還是不會騎……這些都讓孩子感到沮喪甚至可能因此發脾氣,再也不要玩積木或是碰腳踏車了。

這個時候,可以先肯定孩子的情緒“學了這麼久腳踏車,你肯定覺得累吧,休息一次可能學得更好哦”。

接納和肯定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穩定情緒冷靜一下,調整心態。讓孩子知道有這種感受是正常的,但是發脾氣和逃避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待孩子思考過後,也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重過程而輕結果

不是努力了就一定有結果,但重要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收穫了什麼。

對於孩子來說,爸爸媽媽的鼓勵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可以把“大家都做到了”換成“爸爸媽媽很開心,你一直都沒有放棄,要不要爸爸示範一下給寶寶看怎樣做到更好掌握平衡力,然後寶寶再試試呀?”

多鼓勵孩子去嘗試,而不是一開始就強調結果,孩子在挑戰的過程中也就沒那麼大的心理壓力,讓孩子明白“敢於嘗試也是一種成功,這個挑戰的過程也值得擁有”。

其實鼓勵並複雜,難得是要“走心”。鼓勵同樣也可以很簡單,比如一個幫助孩子感覺好起來從而做得更好的擁抱!

END

你可能感興趣

5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1歲半寶寶不愛吃飯怎麼辦?寶媽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