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沫向我發牢騷:“我們家孩子腦子很懶,不喜歡思考,學習都是我家先生填鴨式的教,不會觸類旁通。而且,沒有學會摸索並總結一套適合自己的高效學習方法。”
我笑她過於焦慮了,問她:“你家孩子是先生主導還是你主導?”“當然是他了,我以前每次教孩子,他都在和我唱反調,導致現在我說什麼,孩子根本上就聽不進去!”小沫越說聲音越大,話中的委屈和落寞,不自覺地傾瀉而出。
我在心底嘆息一聲,小沫夫妻倆都是985碩士生,他們採用這種跟著學校進度、不加思考、有一說一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其實我是很意外的。我以為,理智而高效的家庭教育是有計劃、有反思的。
計 劃制定計劃其實就是明確學習的目的性和可控性,給孩子一個明確的目標和一個時間概念,避免孩子盲目學習、隨意學習。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需要帶著孩子,一是合理制定目標,本學期各科成績需要達到哪個分數段,此時應注意目標一定是合理的,避免無法達到的過高的目標對孩子自信心的打擊;二是分析孩子各個科目的優劣勢,確定主攻方向,合理分配時間。三是透過監督和督促,確保計劃的持續執行,形成穩固的心理定勢和行為模式。一般來說,經過小學6年的訓練,在孩子後續的學習中,家長至少不用亦步亦趨的全過程參與了,而且,也便於培養嚴謹、規矩、守時、剋制、永續性等心理品質。
反 思我曾經對孩子說:“制定計劃時,咱們留出朗讀背誦時間,學過的英語課文,需要背下來。”可是孩子執行的並不好。針對這個問題,我會反思:你制定的目標合理嗎?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執行?其實,我給孩子安排的這項內容超出了學校的教學大綱,孩子會想:“憑什麼別人不用背誦,你偏偏要我背誦?”當然,最後我給孩子說了一個長長的故事,一個發生在我身上的故事,孩子在這個故事中明白了這是一個高效的學習方法,而不是一項額外的學習任務,所以最終他認同了這個背誦計劃,並權利執行了下去。
小沫和她先生的問題在於沒有計劃、不思考、不反思,把孩子交到學校和培訓機構手裡,認為跟著學校和輔導機構的節奏學習,晚上回家輔導孩子不會的地方,期末考試,孩子的成績也不錯,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
殊不知,不掌握孩子學習思路、不引導孩子的邏輯思維、學習思維,沒有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總結高效的學習方法,只會導致孩子進入中學後,面對多出幾倍的學習內容和逐年加深的知識難度,花更多的時間去適應,成績也無法延續小學階段的優秀,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甚至進入破窗效應,影響一輩子。
成 長去年年底,針對給家長佈置作業這個現象,媒體對老師啟動了一波嚴厲的口誅筆伐,教育部門開始上綱上線,老師們瑟瑟發抖。其實,老師按照教學大綱教完了課程,意味著完成了工作職責。不過大部分老師本著教書育人的初心,重“教”重“育”。要求家長輔導、檢查作業,更多是希望家長多花時間關注孩子的學習、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孩子的學習和思考模式,學校和家長雙方共同幫助孩子成長。
所以,為人父母者,需要成長起來,扶孩子一把,給他們一個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