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時代,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受到了太多來自家庭中大人的寵愛,欠缺的是同齡孩子間的平等競爭。不少孩子有性格拔尖卻經受不了一點苦難和挫折的通病,難怪社會上發出了這樣的困惑:為什麼現在的孩子變得嬌氣沒出息了?
無論大人還是孩子,人的本性都好強,誰都希望自己比別人做得好。期望成功是一種正常的心態,無需置疑。但是,假如某人的性格只能贏不能輸,那麼脆弱的承受力註定這個人將離成功越來越遠。俗話說得好,失敗是成功之母,經受不住挫折的人,一有點困難就會被壓倒,當然接近不了勝利女神。
孩子拒絕挫折、討厭失敗的表現方式有很多
記得女兒兩歲多的時候,即便是那些明知自己做得不對的事情,讓她道歉說句軟話也比登天還難。對不起三個字還是透過事先設下埋伏才“騙”女兒說出來的,我們先教她說sorry 這個英語單詞,然後趁著小傢伙逞能表示自己知道這個單詞的中文意思,小嘴巴說漏了才算吐字如金說出那三個字。再以後,因為已經說過對不起了,女兒總算逐漸適應賠禮道歉,不那麼像頭小倔驢似的嘴硬了。
為什麼女兒對道歉行為那麼牴觸呢?
為什麼說出“對不起”三個字之後,女兒就能接受賠禮道歉了呢?事情過後,我仔細思考了這個問題很久,答案還是不得解。後來,還是女兒自己告訴我她一開始不肯承認錯誤賠禮道歉的原因,原來小人兒以為只要自己認錯就和壞孩子劃等號,以後就沒有人喜歡她了。
孩子的邏輯和心思,大人真是難猜透
雖然一切看似簡單,但假如大人不能及時解開其中關鍵障礙,與孩子溝通的效果就不會太好,教育小傢伙也很難找到奏效的方法。
同理,孩子無論在遊戲還是平常生活中遇到的事情,經常天真地以為贏了就代表自己是個好孩子,比別的小朋友強;而假如輸了或者做不好,就是自己不如其他小朋友的鐵證。運用這樣的邏輯來思考,孩子當然避重就輕,找容易成功的事情做,拒絕挑戰,害怕失敗。
不以成敗論英雄
每個孩子心底裡都希望自己受到重視,內心深處,孩子希望自己是群體當中最棒的那一個,因此希望自己說話做事能得到周圍人的肯定。在這種心理的作用下,小傢伙遇到困難容易表現出強詞奪理、嘴上不服輸行動卻躲避的現象。假如家長未能及時予以引導教育,那麼小傢伙贏得起輸不起的心理便會愈發嚴重,性格變得外強中乾脆弱起來。
兒童積極上進有進取心當然是應該保護和鼓勵的優點,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教會孩子面對困難和挫折,學會以正確的心態迎接挑戰。要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會犯錯誤,誰也不可能永遠正確。特別是小孩子,錯了更不要緊,改正之後還是個受人歡迎的好孩子。同樣,無論是遊戲還是現實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不可能有誰永遠都是贏家,偶爾失利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教會孩子正確面對勝負,贏了不驕傲,失利不氣餒,這樣才能用堅強的性格讓自己當上最後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