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鄰居家都會傳出孩子的哭聲,伴隨的是父母輪流轟炸。鄰居家的兒子上小學五年級,用鄰居自己的話來說,雖然孩子長得人高馬大,可中看不中用,就是草包一個。
之所以鄰居對孩子會有這樣的評價,原因和很多其他的父母一樣,自己說什麼孩子都不聽,可是讓他們做卻又做不好。
在他們看來,教育孩子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哪怕他們已經用盡了全部的力氣,可是結果卻微乎其微,孩子依然我行我素,甚至比以前更反感,更叛逆。為什麼教育孩子總是沒有效果?很有可能是因為父母和孩子說話的方式有問題。
曾經有一位15歲的男孩患上驚恐障礙的例項讓不少家長開始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可是沒過一段時間又開始重蹈覆轍。
因為對絕大多數家長而言,學會好好說話並不容易,但是對孩子大吼大叫卻無師自通,根源在於他們總是容易情緒失控。
如何和孩子好好說話?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在《PET父母效能訓練》中提出了"我向資訊"法。
應該有很多家長對這個名字都比較陌生,究竟什麼叫做“我向資訊”呢?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家長們大部分都在實踐著你向資訊,從他們對孩子所說的話語中就能夠感受到。
比如:
"你怎麼還不寫作業?就想著玩"
"你每天晚上在磨蹭什麼,怎麼到現在作業還沒有寫完?"
而我向資訊則更多強調的是我的感受,不是你應該怎麼樣,而是你的行為會讓我出現什麼樣的感受,這樣的感受又會帶來哪些影響。通俗點說,就是換一種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能夠讓孩子更好的接受。
父母和孩子溝通時的哪些行為會影響"我向資訊"?1、指責和嘲笑孩子
在生活中,尤其是孩子的學習方面,父母總是能夠展現出自己的"文學功底",用各種語言對孩子進行批評,認為孩子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完全看不到孩子的努力。
甚至有的父母會直接用難聽的語言嘲笑孩子,比如說他們笨得像豬,自然會讓孩子反感。
2、控制和命令孩子
父母對孩子的掌控權是與生俱來的,他們總是會用自己的權威壓制孩子,強迫孩子聽自己的話,按照自己下達的命令去做。
幾乎不給孩子任何一點自由,牢牢地把孩子控制在自己的手心裡。這樣的孩子久而久之便會失去自我,甚至變得叛逆。
3、輕視和忽略孩子
當孩子有負面情緒時,雖然父母也會安慰,但是往往會抱著一種"這都不是事"的態度,覺得孩子小題大做,把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放大,甚至會忽略孩子的感受。
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被重視,覺得父母根本不理解自己,在這樣的心理牴觸情緒之下,雙方自然難以交流。
怎樣運用我向資訊教育孩子?1、學會肯定孩子
雖然孩子會有缺點,但是父母應該學會發現孩子的優點,給予孩子足夠的肯定。多對孩子說一些讚美性的詞語,這會讓孩子對自己更有信心,無形之中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好。
當然,父母肯定孩子時應當儘可能的具體化。比如父母可以肯定孩子努力的過程,也可以肯定孩子的字寫得好看,或者是舞跳得漂亮。
這些肯定能夠讓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哪裡做得好,哪裡有改進的空間,和籠統的你真棒,你真厲害相比,這樣的肯定會更有效。
2、感受自己的真實情緒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很多情緒,在這些情緒裡往往會有第一情緒,也就是我們最重要的情緒,這時人們的感受才是真正發自內心的。
而包括第二情緒在內的其他感受,其實都會受到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並非發自人們的內心。
比如父母看到孩子玩水時,他們真實的感受其實是擔心孩子會著涼生病,這樣孩子當然會吃苦會難受,而父母也會心疼孩子。但是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卻是指責孩子的行為錯誤,用各種語言去責罵孩子,傳遞給孩子一種和他們真實感受截然相反的另一種感受。
3、坦然地向孩子表達情緒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感受,比如看到孩子不認真學習的時候,父母不應該急於責罵孩子,而是可以讓孩子知道他們的這種行為會讓自己很失望。
不僅如此,由此還會產生其他的一些負面影響,比如孩子需要花更多的時間才能夠補回他們落下的學習和作業。
這樣的溝通方式能夠讓孩子更好的接受,當孩子真正願意向父母產生心扉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也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