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前幾天孩子爸爸回來一趟,我聽見老大問他:“爸爸,為什麼人們總說女士優先,但叫爸爸媽媽時卻把爸爸放在前面?”

孩子爸爸答不上來,爺倆大眼瞪小眼相了半天面。嗯,這問題視角很獨特啊,大概也只有孩子才會發現吧。

我認真想了想,這其實是個很有意思的議題。

婚姻中的精神親密

女士優先,大概是從西方國家泊來的一種紳士思維。所謂lady first,既彰顯了男性對女性的尊重,又展示了男性本身彬彬有禮,溫文爾雅的素養。

而爸爸媽媽這個稱呼,大概就是傳統的中式思維了。我們對外稱呼“我爸媽”、寫作文說“我的爸爸媽媽”,甚至連老謀子那部成就了國際章的電影,也叫《我的父親母親》。

從沒人深究過,為什麼不叫“媽媽爸爸”?這裡面男尊女卑的成分有多少,不太好講,但傳統文化的烙印是一定在的。

有意思的是,對外總是把“爸爸”推在前排首位的中國人,關起門來,叫的最多的卻是“媽”。

灰頭鴉雀母鳥餵食瞬間。

不是嗎?放學回家,進門扔下書包先喊“媽,吃什麼?餓死了”,早上睜眼就是“媽,穿什麼衣服?”就連遠在千里外打電話回家第一句話也是“爸,我媽呢?”

好笑吧,所以說中國男人真是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神奇物種。

而老外們對外稱呼我父母是一個統稱“My parents”,很少會搞一個“My father and my mother”出來。

與之對應的,西方家庭裡,男性承擔家務和照顧孩子的比例的確比東方要高很多。你如果問他們“Why?”估計他們也會撓頭,誰知道呢?

所謂尊重女性,到底是在男尊女卑思想下,強者對弱者的憐憫,還是真正平等意義上的欣賞、尊重與珍惜,一目瞭然。

群體的意識形態,決定了他們對這個世界的建設和改造。社會人身在其中懵懵懂懂,卻不知不覺形成一個個約定俗成的“規矩”,循規蹈矩過一輩子,是絕大多數人逃不開的宿命。

之所以孔子“師者,傳道受業解惑者也”把“傳道”放在第一位,西方的“傳教士”也是“佈道”,他們靠三寸不爛之舌千百年來遊說的思想,恰恰形成了東西方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差異。

而這種差異,正是很多問題的根源所在啊。

在這被傳統文化滲透千年的大中國,如果不改變意識形態,女權主義大概會在很漫長的一段時間裡都處於這種被架空的狀態,意淫多,難以真正落到實處吧。

手機打字,一不小心羅裡吧嗦說了這麼多,貌似又有點脫離人民群眾了。

大概這個話題並不是普通人所關心的吧,我說得也太大了。可管中窺豹,看似大而空跟我們沒啥關係,卻讓孩子爸爸被八歲的黃口小兒問得張口結舌,也是趣事一件了。

7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生二胎你後悔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