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豆媽接豆豆放學的路上,聽到一對母子的對話,那個媽媽在指責他的兒子:
“你看看你,怎麼做啥都做不行呢?”
“今天開家長會,老師說你的作業完成的很差,總是錯誤很多,你說說你,我好吃好喝的供著你上學,你要是那麼不願意去上就別去了。”
我看著這個孩子走在前面一言不發,一直低著頭彎著腰,感覺不是很在乎,但是我好像能看到他有一點點低落。
教育專家李玫瑾曾經做過一次調查,分析發現:
在家裡經常被父母責罵的孩子出現性格缺陷的機率最大,25.7%的孩子會自卑、抑鬱,22.1%的孩子十分冷酷,56.5%的孩子容易暴躁。
在孩子心智還不成熟,依賴父母的時候,孩子往往會把父母當做自己的頭頂上的天。
孩子往往會對父母的話深信不疑,就算是自己生氣時說的無心的話,他們也會放在心上。
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孩子是個彈簧,想著興許自己罵的越厲害,可能孩子越有動力證明給自己看他沒有那麼糟糕。
但是其實在孩子的世界觀裡,他需要鼓勵,父母總是習慣用“別人家的孩子”來做比較。
很多父母也總會說:打擊你,否定你,是因為愛你,為了你好。
可是既然是為了愛,為什麼說話一定要帶著刺呢?
良言一句暖三冬,惡語傷人六月寒。
父母的一句話可以成為溫暖孩子心靈的港灣,但也有可能成為沒有煙火的武器,對孩子可能造成一生的影響。
01
“你怎麼總是這樣,做事毛毛躁躁?”
“你怎麼這麼膽小呢?見了叔叔阿姨也不招呼!”
“你總是這麼馬虎呢?”
“你怎麼這麼笨呢?這麼簡單的題都做錯!”
我們家長一旦生氣,就會情不自禁地給孩子貼各種標籤,什麼“笨蛋”“自私鬼”“搗蛋鬼”,各種負面詞語當著孩子的面脫口而出。父母可能從未意識到,當一個人被貼上某種標籤時,他就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
這就是“標籤效應”。
大人隨隨便便的一句負面評價,會在孩子幼小的心裡埋下了自卑的種子,會給孩子很強的心理暗示。
孩子很有可能朝著這個暗示的方向發展,最終成為父母嘴裡的那種孩子。
02
“等你爸爸回來,看他怎麼收拾你!”
“你再這樣,馬上就滾出去!”
“這是最後一次警告你!再不聽話,看我怎麼跟你算賬!”
父母經常說這樣的話,會讓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懼,缺乏安全感,從而導致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遠,越來越緊張。此外,這類恐嚇威脅的話,大都是家長一時的氣話,基本上不會真的實行。
這樣的話一旦說的多了,孩子就不會再把父母的話當真,降低了家長的威信。
孩子可能會更加肆無忌憚,放任自己,父母以後再教育起來就不會收到太好的效果了。
每個人都有不完美,孩子有,父母也有,但是這並不能成為責怪孩子的理由。
不要吝嗇誇讚,給他們一份真誠溫暖的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