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面臨的一大難關就是“學說話”。
人是社會性動物,沒有語言的維繫就沒有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
所以,家長教孩子說話算是刻在基因裡的本能。
前些天,好友蘇蘇來兜媽家裡做客,一進門就衝兜媽得瑟。
因為小小兜1歲左右就可以說出簡單的句子,而小蘇蘇2歲時才能說出幾個簡單的詞彙,她就非常得意,同時把“貴人語遲”搬出來,得意道:
“看來我們家小蘇蘇比你們家小小兜聰明啊!”
看到蘇蘇自鳴得意的樣子,兜媽只是笑了笑沒有反駁,更沒有給她建設性意見,畢竟“塑膠閨蜜情”,聽後可能還會覺得自己在嫉妒她。
其實,“貴人語遲”不是國內特有的詞語,在國外也有家長認為孩子說話晚,智商會越高。
對此,美國學者就舉例道:
“愛因斯坦7歲才會說話,語言和智商無關。”
由此可見,孩子說話時間太晚,不代表智商發育就落後,只不過語言功能發育得比較晚。
但是,孩子說話的早晚,只是與語言功能發育有關,跟大腦發育無關,無論說話早還是晚,都不會影響智商。
在心理學中,人的大腦分為若干區域,其中布羅卡區就負責孩子的語言功能。
如果孩子說話早,就說明布羅卡區發育迅速,孩子說話晚,就說明布羅卡區發育緩慢。
那麼我們就可以看出,愛因斯坦的布羅卡區發育非常慢,而大腦其他區域發育迅速。
通常情況下,孩子出生後就會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就像貓一樣,它們餓了、渴了、無聊時,就會透過叫聲來吸引主人的關注。
不過,人是一種高階動物,伴隨著發育,他們在3個月~6個月時,就可以咿呀學語,尤其對媽媽的聲音特別敏感。
6個月~1歲時,孩子的模仿能力就會展現出來,他們聽到父母的話語時,就會模仿音節,這時候他們可以叫“爸爸”或“媽媽”了。
12個月~15個月時,孩子就會說出簡單的字詞,同時也會用腦袋、手臂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18個月時,孩子就可以連續說出2~3個字組成的詞語,而在2歲時,他們就會說出簡單的句子了。
所以,孩子在2歲時就可以進行簡單的對話。
像蘇蘇家的孩子,2歲多時才只會說出簡單的單詞,這說明孩子的語言功能發育緩慢。
然而,蘇蘇下意識地認為自己的孩子說話晚,大腦發育快速,這就把說話和智商聯絡起來。
對此醫生就做出了自己的解釋。
“貴人語遲”的意思是有些人表面上,但是心裡卻有很多謀略,絕對不是指孩子說話晚就聰明。
根據醫生的話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孩子說話時間與智商無關,沒有科學根據,家長別過分在意。
當然,孩子的語言能力取決於布羅卡區的發育程度,若是發育緩慢,孩子的語言能力就會延遲,他們未來的人際社交能力相比布羅卡區發育快的孩子差一些。
由此可見,家長不必過分在意孩子會說話的時間,但若是超乎常理,2歲還不會叫媽媽、爸爸,這就是很嚴重的問題了。
首先,孩子出生後,家長每天都要和他們說說話,就算他們不理解詞句的含義,也會對聲音產生興趣,從而加深對聲音的敏感程度。
其次,孩子在3個月~6個月時,就會咿呀學語,這時候他們對聲音有敏銳的感覺,家長可以重複與孩子說話,幫助他們產生對語言的興趣,從而鼓起勇氣張嘴發聲。
這時候,大部分孩子都會說出“嗯”、“哼”、“啊”等詞語。
最後,家長就要引導孩子模仿自己說話,利用兒歌等形式提升他們對語言的興趣,加深記憶力,效果可能會更好。
兜媽寄語
孩子說話的早晚與智商無關,沒有科學道理,家長也要記住別輕信早教班的話,交“智商稅”哦,早說話的孩子也不見得就聰明!
今日話題:你們家的孩子說話早,還是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