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媽現在每天都寫文章,特別厲害。”
上午,小傢伙和他的小夥伴們玩的時候,冷不丁地,蹦出了上面這句話。那小語氣,滿滿都是驕傲。
一旁的我,聽了又意外、又有一點尷尬,更多的則是驚喜和感動。
小傢伙為什麼會說出那句話呢?我為什麼選擇了寫文章?事情還要從頭說起。
寫作是最好的選擇2020年一整年,對我們每個人而言,都挺沉重的,每人都有自己的艱辛與堅守、狼狽與榮光……而我的2020年,就在“尋求改變”和“改變不成功”之間,迴圈反覆。
數次迴歸職場的嘗試,不是趕上疫情“減員”,就是工作時間過長,無法兼顧家庭……都以失敗告終。
沒錯,我是一名全職媽媽,時長5年。
成為全職媽媽,有時並不是道選擇題,也沒什麼好後悔的。
相反,還是一種幸運,因為孩子最初成長的每一分、每一秒,你都不會錯過。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隨著孩子更多地去探尋外部世界,我會有了點不甘心,不甘心自己的生活一成不變,不甘心就此停止前進的腳步。
說起來容易,可真正去改變,去跳出自己的“舒適圈”,第一步,總是最難的。
直到有一天和朋友聊天,突然發現自己接不上對方的話茬,那一刻真的感到頭腦空空,也給自己敲響了警鐘。
於是,尋求重歸職場,也進行了不少嘗試,奈何結果不盡如人意。
說不感到挫敗是假的,沒有人會喜歡“屢戰屢敗”。
失敗帶來的唯一好處,就是促使我去反省。我擅長什麼?我最喜歡什麼?什麼工作可以讓我兼顧家庭?做什麼能讓我獲得成長?
列出選項、再一一排除,最後,我找到了那個對我而言的“唯一”選擇——寫作。
有人說過,“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某種角度來講,這句話絕對真理。
正確的方向才能把我們帶到想抵達的遠方,錯誤方向的努力只能距離目標越來越遠。
越努力不一定會越幸運,選對方向,再加上努力才能得到回報。
我們的一生,歸根究底,其實就是一道道選擇題。少時選學校、選專業,成年了選伴侶、選工作,再然後又是選擇要不要孩子、怎麼教育孩子,最後還要選擇安息之地……
2021年1月,我選擇了寫作這條路,對我,這就是最好的選擇。
寫作讓我有了改變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有多久沒有靜心地看完一整本書了,有多久沒有獨立進行思考了,又有多久沒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了……
如今,我們獲得所謂的知識很容易,最火爆的影片、大咖們的授課……資訊鋪天蓋地,看似唾手可得。但這些真正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呢?
所謂免費、所謂不費功夫,其實本身就是一個悖論。學習是這個世界上不可被替代的事情之一,也從來沒有“免費”的學習一說。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不正在於獨立、個性的思考嗎?
“大腦和身體,總有一個要在路上”,現在身體去不了遠方,那就多動動腦吧。
寫作其實並不輕鬆,既需要輸入,也需要輸出,還有各種比賽、任務、積分……
付出的確是會有回報的。
短短半個多月,現在的我,和之前相比,不敢說“脫胎換骨”,但,確實有了變化。
之前的我,看東西僅僅是“看”,看完了,也就忘了。現在的我,會思考、會分析:這個事件可以作為選題嗎?哪些可以作為素材?作者是怎麼進行行文拆解的?
寫作也“逼迫”著我去進行閱讀。
之前,我買了不少育兒、親子教育、幼兒心理等方面的書籍,買倒是很積極,認真看完的卻沒幾本。
總覺得“書就在那裡,明天看也可以”,結果就一拖再拖。
選擇了寫作之後,閱讀就成了必須,你得要言之有物啊,你得要認識真正的世界啊。
薩特對於閱讀就有這樣一個觀點,他認為書裡的世界,才是本質的世界,藉助於書本,我們才能得以真正的思考。
“我的生活是從書開始的。我從書中的鳥巢裡掏到了真正的小鳥,我追逐著停息在真正的花朵上的真正的蝴蝶,其中的人與物都是以真身親自出現,圖畫是他們的軀體,文字是他們的靈魂,他們的獨特本質”。
被“強制”要求閱讀的我,不但治好了“拖延症”,更是吸收了很多育兒的知識和理念,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學以致用”,更理解了孩子。
現在的我,不但成為了孩子的驕傲,更是距離“好媽媽”越來越近。
當然,這一切僅僅只是開始。
托爾斯泰曾在日記中叮囑自己:“無論寫得好與壞,都應該時時寫。”
我也希望寫作能成為我的一種習慣、一種和人連線的方式、一種體察自我的工具、一個督促我每天進步的夥伴……讓我離那個更好的自己,近一點、再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