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來了親戚或者朋友,小孩子就會“人來瘋”,表現得特別興奮愉快,跑跑跳跳的,有些家長就會覺得這樣的小孩子特別鬧騰、管不住孩子,越管教越是鬧,這種情況一般被家長認定孩子“人來瘋”。親戚朋友甚至還會誇讚孩子活躍聰明,但是家長就對孩子的吵鬧覺得無奈,很難堪。
一、孩子“人來瘋”的幾種原因
1、一種尋求被關注的心理需求
這是孩子一般都會有的一種心理吧。一般孩子對陌生人或者新事物的關注度都會比較高,好奇心比較大,比如孩子在看電視,不管是門響了,或者是手機響了, 孩子總是第一個有反應,總會第一個轉移注意力。反正,孩子也特別希望得到認可或者關注。我們可能都經歷過這類的情景,孩子發現了新玩具,堆了新積木造型,或者換一件新衣服,立馬都會跑到你跟前:“爸爸快看,我做得好看不好看”。這是孩子的一種不可或缺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孩子在人多的時候,也會表現得興奮了,就是想得到更多的人的認可。
2、孩子的性格本身就活潑好動,精力旺盛
這個也不難理解吧,假如孩子是一個比較喜歡安靜的或者偏內向的,你讓他“人來瘋”,他也做不出來。一般人多的時候,互動頻繁,表現欲增強,這也是他發洩精力的一種方式了。
3、這個可能和獨生子女家庭有關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指出:3-6歲兒童認知發展的特點之一是“自我中心”,而當前多數兒童生活在“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獨生子女家庭裡,形成了他們“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
不少獨生子女家庭對孩子都或多或少地溺愛,能滿足的都儘量滿足,使孩子都會有一些自私、任性。也有不少家長因為工作忙,平時很少帶孩子走親訪友或者請朋友來家做客,孩子老是被關在家裡,成天和家人或者玩具打交道。
因此,一旦家裡來了客人,他們就感到好奇、興奮、行為失控,並能夠得到別人的注意,心理上很滿足。儘管受到批評,但比沒人理睬、枯燥乏味的生活有意思
4、和年齡階段有關
孩子3—6歲這個年齡段情感不穩定,非常好動,表現為易衝動、易變和外露,絲毫不加控制和掩飾。我家女兒也經常這樣,一點不順心就會躺地上撒潑打滾,看到好玩的事情,就立馬轉變,和孩子一起追逐打鬧去了。
二、孩子“人來瘋”,家長朋友們應該怎麼做呢
1、包容和接納
這個我認為是最重要的,不管孩子是怎麼樣的一種表現,咱們首先要給予包容和接納,因為這是我們自己的孩子。孩子是影印件,不管孩子的表現是好還是壞,都是我們階段性教育成果的表現,所以需要耐心地接納,然後冷靜觀察一段時間,分析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具體是哪方面的原因。
2、在生活中給予孩子足夠的肯定
孩子在家庭中,和我們接觸的時間肯定是最長的,在我們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給予足夠的關注,關注孩子的遊戲程序或完成過程,一是需要保證孩子的安全,二也需要對孩子的某些表現給予評價和肯定。滿足孩子被肯定的心理需求,這也是我們經常說的高效陪伴,千萬不能孩子玩孩子的,自己玩自己的,忽視孩子的存在。
3、給孩子足夠的互動和表現機會
在平時和孩子的互動中,一定要留給孩子表現自己的機會,把他當成獨立的個體,平等對待。每天晚上睡覺前,我們三個都會進行至少半個小時的親子活動,比如唱兒歌,我們會一起唱,然後再單獨唱,或者互換角色等,讀繪本講故事,也要不斷跟他互動,“遇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辦啊”,“你要不要給爸爸講講這個故事啊”,給孩子足夠的表現自己的機會
4、安排不同的遊樂專案
孩子的精力一般都會比較旺盛。我們在日常的陪伴中,也需要動靜結合,給孩子一些安靜的活動空間,比如自己畫畫啊,看電視啊,擺弄玩具啊,時間差不多的時候,也要帶她一起追逐打鬧啊,玩球類運動啊,抓迷藏啊等遊戲,讓孩子的精力得到合理的釋放,不然孩子也會無緣無故地鬧,尤其是睡覺的時候,怎麼樣都不睡,有可能就是精力還比較旺盛的原因
5、多帶孩子參與社交活動
儘量多些時間,帶孩子去公園啊,遊樂場啊,小區樓下啊等孩子比較多的地方,孩子多些社交活動和交流,也會減緩孩子對父母關注度的需求。另外, 也要經常帶孩子參與一些大人的社交活動,最好都帶有孩子這樣的,家長在一起談論自己的事情,孩子在一起玩自己的。這樣,孩子和大人之間的互動也比較多,我們也就不會再認為孩子是“人來瘋”了。
孩子“人來瘋”,肯定是因為孩子“瘋”的次數少,我們才會感覺到無奈和難堪, 我們在生活中多給孩子“瘋”的機會,多給孩子在人多的場所“瘋”的機會,給予正確的引導和正面的教育,孩子肯定也會慢慢變得既有教養又活潑可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