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01)

先說一個叫視覺懸崖的實驗,實驗研究的是嬰兒大概多久具備深度知覺。實驗設定了一個平臺,讓嬰兒從一端爬向另一端。平臺中有一段的下方是空的,上面是一層厚厚的透明玻璃,雖然很安全的,但是從視覺上看,就彷彿站在了懸崖邊上。就像很多旅遊景點的玻璃棧道一樣,我們會產生些許恐懼的感覺。

有個韓國節目重演了這個實驗。節目組佈置了一個視覺懸崖的環境,讓孩子和媽媽分別處在“懸崖”兩側,孩子本想往媽媽那邊爬過去的,但是到了懸崖旁邊,進退兩難,再看看面無表情的媽媽,就原地返回了。

後來,節目組讓那些媽媽們,在“懸崖”末端,以很大的耐心,伸開雙臂做擁抱的姿勢,始終面帶微笑地呼喚孩子。最後,一部分之前不肯爬過去的孩子,在經過了試探、猶豫和不安之後,還是選擇了爬過去。

當嬰兒處於普通的環境中,無論媽媽什麼表情,孩子都會爬過來,因為這對於孩子來說是確定的、安全的。在視覺懸崖的環境中,這種不確定的、危險的環境,會讓孩子覺得恐懼,所以他們會表現出猶豫和害怕。但是,當孩子不確定該怎麼辦的時候,他們透過媽媽的表情和反應,他們做出了行動。這個過程, 是嬰兒透過媽媽的表情,為自己的行為判斷做了一個參考標準。

發展心理學將其稱為社會性參照,即當嬰兒處於陌生的、不能確定的情境時,他們往往從成人的面孔上搜尋表情資訊,然後再採取相應的行動或作出相應的反應。

當孩子不知道該怎麼辦時,如眼前的陌生人是否可以接近,他的東西能不能拿,要不要和對方打招呼等等,孩子都會透過父母的表情和情緒找到線索,來判斷自己如何去面對陌生人。

(02)

情緒的社會性參照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嬰兒的生活質量和發展機會。

因為,隨著孩子的成長,他開始會爬、會走、會跑,孩子對外界環境的探索也越來越多。孩子就越發發現,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複雜,有很多東西他很想探索又搞不清楚。所以,孩子在遇到不確定的人和事的時候,就會從養育者的語言、表情和情緒中,作為是否探索世界的參考。

有的父母說自己家孩子膽小,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家庭成員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不經意的影響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動力。

舉個例子,我的女兒1歲多的時候,回老家探親,第一次看到剛剛打撈出來的花蛤,她很好奇想要去摸。結果親戚忽然說了一句:別碰,會咬人的。就嚇得女兒趕緊把手縮了回去。我問親戚為什麼要嚇唬孩子,親戚的說法是:不是嚇唬孩子,是怕她弄髒了手。後來,我再讓女兒去摸摸花蛤,她怎麼都不願意。

為了讓女兒知道這個東西沒有危險,我把花蛤反覆地拿在手上,告訴女兒說這不會咬人,讓她來嘗試碰一碰。我還直接把粘著泥沙的貝殼放在自己臉上,讓她從我這裡進一步確認,這是安全的。多次之後,女兒對貝殼的探索慾望和信心又漸漸的恢復了,她開始願意去碰一下,然後更大膽的放在手掌中,甚至她也學我把花蛤放在臉上。最後,她知道這個叫花蛤的東西給她的感覺,是硬硬的涼涼的。

這就是成年人對孩子的影響。如果我們不理解這個部分的話,影響的不僅是孩子對貝殼的認知,更是探索世界的動力。因為認知隨著年齡增長,她一定會知道貝殼不咬人,但是她探索世界的動力就受到了影響,每次想要探索新事物的時候,最初的那份恐懼心就會影響我們。如果這樣的探索模式一旦形成,孩子就會認為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並因此慢慢變得“膽小”。

(03)

對於孩子去探索的事物和環境,我們要有個客觀的判斷,不要因為覺得擔心孩子弄髒或收拾麻煩等因素去限制孩子的探索,也不要完全不管而將孩子置於危險之中。

譬如:

0~1歲左右的孩子,這個階段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用嘴巴來探索世界,什麼都往嘴裡塞。這個時候,父母要明白,這是孩子正常的探索行為,不要限制孩子的探索,但可以為孩子的探索提供安全、衛生的環境。家裡的電池、藥丸等小物件就要放置在幼兒觸碰不到的地方,以防孩子探索進嘴巴里。

1~3歲左右的孩子,已經會走會跑,摔跤就是常見的正常現象,我們只要提醒孩子小心即可。如果孩子摔跤了,在安慰孩子後,我們可以告訴他是因為樓梯、石頭,或什麼原因導致的摔跤。這樣,會給孩子一種感覺,世界是安全的,而且是可控的,只要自己留心臺階或路障,就不會那麼容易摔跤了。

相反,如果孩子摔跤後,我們說:偏叫你不要跑;打這個地板….。那麼,孩子就會產生一種基本的不安全感,即:我跑就是不安全的,而不是我可以透過怎麼樣跑,讓自己跑得更安全。這就可能會讓孩子慢慢失去學習與探索的動力,和提升‘最近發展區’能力的機會。

所以,撫養者(尤其是父母)對孩子安全感的發育,學習與探索動力的成長有很重要的影響。我們不能為了帶孩子方便,而隨便地嚇唬孩子。

一方面,這可能會讓孩子失去探索世界的動力;另一方面,孩子如果不經意探索了某件事物,而且還發現沒有危險。比如孩子萬一哪天發現貝殼是不咬人的,那麼孩子可能就會由此產生對成年人的不信任。那麼,萬一遇到真的有危險的事物時,面對成年人的提醒,孩子可能會不以為然,那這個孩子最後往往就吃大虧了。

(04)

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多允許孩子去體驗和探索,孩子的感受和認知才能更豐富。

有時候,我們害怕孩子燙著,就把食物吹涼了再給孩子,孩子對燙的理解可能只停留在父母說了這麼一個詞,卻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孩子在面對喜歡的食物時,往往就想馬上吃到,結果被燙到哇哇大哭。這時候,成年人可能會說:叫你不要吃,叫你等一下都不行…。這就讓孩子的探索體驗沒有得到理解,就像孩子跑步摔跤之後,我們說你不要跑一樣,孩子就不知道怎麼樣吃能夠不燙嘴。

也許有家長朋友會說,難道要讓孩子吃燙的東西嗎?燙傷了怎麼辦?

這要看孩子的年齡,對於嬰幼兒,我們需要保證食物的溫度不會讓他受傷。對於1~3歲的幼童,我們可以在安全的情況下給孩子探索的體驗機會。

有次去餐廳吃飯,上了一份女兒特別喜歡的菜,雖然我也事先說了很燙,但她還是迫不及待的想要開吃。我知道如果不讓她馬上吃,她一定是牴觸的,我就跟她商量說:你先碰一小口吧。女兒一碰到食物就給吐了出來,一臉不悅。我說:是不是有點麻麻的、有點疼,不舒服。女兒說:是的。我說:這就是燙的感覺,剛剛從鍋裡煮熟的食物,都有點燙燙的,如果馬上吃,會讓我們感覺不舒服,我們可以吹涼一下。從此之後,但凡我事先一句提醒,可能有點燙,女兒就知道只用嘴唇輕輕的碰一下,她覺得可以了就大快朵頤。再後來,她也不需要提醒,她自己就能判斷。

這個過程最重要的意義是,讓孩子知道如何在未來的探索中學會避免危險,同時不會因為恐懼而不敢探索。

孩子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安全感的建立也不是一朝一夕,而是父母在陪伴的過程中給孩子的參照。勇氣,就是父母在養育孩子過程中,一點一點的言語、情緒和表情,最終匯聚成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參照物。

6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犯錯誤時 如何批評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