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張彩虹分享的第174個親子教育方案

超級接地氣,上手就有效還能一直用的好方法

無論是在線上,還是線下直接深入家庭內部,在解決孩子問題時,彩虹老師發現很多的孩子問題,在家長最初的認知理念上就出現了偏差。

也就是說,在家長底層的認知思維上就已經存在了巨大的問題隱患。

我們每個人的辨音辯色能力存在著普遍的差異,就跟色盲不知道怎麼辨別顏色一樣,我們的思維也會有這樣的認知盲點。

大眾都能分清紅橙黃綠藍靛紫,只知道色彩的大概,但是紅色系下面的各種紅,比如櫻桃紅石榴紅土紅橘紅豆沙紅蓮紅等,我們就很難再分辨清楚。

但專業的繪畫專家,色彩專家,色彩敏感度高的人,立馬就能分辨清楚。

我們不認識或者不確定的紅色就跟我們認知思維裡很多的思維一樣,很多社會傳遞給我們教育孩子養育孩子養成習慣的一些思維,我們也只能知道個大概,這個是紅色而已。

但是具體是石榴紅還是豆沙紅,具體搭配在什麼場景下用這個思維,我們就很難去把握了。

類似的非常好卻引起很多問題的認知思維有:一定要孩子預習複習,只有養成預習複習的好習慣,孩子才能學習好;

一定要孩子不出錯,只有在平時不出錯,考試才能真正不出錯;一定不能讓孩子落下課,只要孩子落下一節課,孩子就容易養成習慣。

很多家長更是秉著一個社會潛意識認知思維:“檢查作業是好習慣!”,然後就把這個認知思維奉為聖旨,每天逼迫孩子一定必須得檢查作業。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當家長把檢查作業這個習慣奉為聖旨去遵守的時候,孩子在檢查作業這件事上基本會出問題。

我的一個客戶,是個特別認真負責任的好媽媽,一直嚴格要求孩子檢查作業。一二年級的時候,孩子學習不吃力,檢查作業也不是大問題,孩子不喜歡但是也不會特別的抗拒。

但是等孩子進入三年級後,隨著作業難度的加大,孩子出現的錯誤越來越多,檢查作業這個習慣,就成了一個巨大的問題,孩子對檢查作業這件事出現了極度的反感和對抗的情況。

最後,孩子就是不給你檢查,還會錯一大半的題目。罵也罵了,打也打了,最終家長一丁點辦法也沒有。

一、為什麼這些好的認知思維沒有讓孩子更好呢?原因一:家長貫穿全程,沒有分階段使用

很多家長接觸到這個好的認知思維後,奉為聖旨的根本原因是,家長覺得只要養成這個好的習慣,就能保障孩子學習好。

但是家長沒有意識到,無論什麼樣的好方法好習慣,都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時機不當,良藥就會變毒藥。

就跟上面強迫孩子檢查作業的家長一樣,檢查作業這個行為習慣非常好,但是在孩子作業難度加大的時候,家長關注的重點應該是怎麼讓孩子錯的少,掌握的更紮實。

而不是讓把所有的錯都歸因到沒有檢查的行為上,逼迫孩子在面對這樣的難度壓力下,繼續讓孩子檢查作業。

三年級孩子如果全部挨著檢查一遍,相當於又做一遍,孩子無法做到這樣的檢查,孩子匆匆的檢查,又不能發現錯誤,最後家長孩子就停留在檢查這件事上,忘記了當下最根本的目的是掌握紮實。

檢查作業這件事是好事,但是遇到孩子掌握不紮實的情況下,要抓的重點是怎麼讓孩子掌握紮實,這個階段,家長就要把檢查作業這件事先放一放。

無論多好的方法,都要放到大環境裡,那個環境當下,如果發生變動,就要做出相應的調整。

原因二:違背孩子意願,強迫孩子執行

不論是提前預習、複習還是檢查作業,還是養成每天誦讀的習慣,我們把這些好的認知思維落實到孩子身上的時候,都是為了幫助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但是這些都要尊重孩子的意願。

就像上面的孩子一樣,當他對檢查作業這件事極度抗拒的時候,孩子就無法把檢查這個行為延續下去。

所以,一定不能違背孩子的意願,強迫孩子去執行。

原因三:家長停留在過程中,忘記了根本的目的

當家長違背孩子意願,強迫孩子必須去完成這個家長認知裡,非常好的行為模式的時候。

家長沒有看到物極必反的這個規律,吃糖能讓人愉悅,但是過度的吃糖,就會引起身體代謝的紊亂;健身對身體好,但是過度健身就是對身體造成傷害。

無論多好的事物,凡事一過度,就容易走向極端。

家長讓孩子預習複習,讓孩子檢查作業,是為了幫助孩子養成好的習慣,根本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學習好,愛學習有內動力去學習。

但家長停留在那個當下,狠抓預習複習,頑固的認為預習複習好,就忽視了自己讓孩子預習複習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愛學習並且學習好。

二、如何讓好的認知思維得到更好的使用呢?方法一:分階段使用

在什麼山唱什麼歌,在什麼階段幹什麼事。

人這一生,剛出生的那個嬰兒階段需要躺著,被大人抱著;到了剛會走的階段需要大人扶著才能走穩;等兩三歲後就完全自己走路;

再大一點會騎車開車;等到身體發生突發情況的時候又需要坐輪椅;等到老了的時候需要拄著柺杖。

這就是我們人類這一生的成長規律,每個不同的階段,走路的不同方式。

無論多好的思維認知,我們用來指導孩子的時候,也要遵循階段的規律。不同的階段,使用不同的方式。

就跟孩子一二年級的時候,輕度的輔助孩子養成預習複習檢查作業的習慣,等到三四年級滑坡的時候,重心是樹立孩子的信心並幫助孩子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

不要期待一個習慣,能讓孩子無論什麼情況下都能使用到最優,這個就是違背事物發展規律的。一定要分階段行使不同的方式。

方法二:跟著孩子的情緒走,學會變通

你尊重孩子的情緒,孩子就會尊重你的話,你在孩子面前就會有話語權。

你跟孩子的情緒對抗,孩子就會跟你對抗,最終無視你作為父母的權威。

無論什麼樣的認知思維,無論怎麼落實到孩子的身上,都儘可能的尊重孩子的情緒,碰到孩子抗拒的非常厲害的時候,一定要學會變通,在孩子情緒的當下,所有的“必須”都儘可能的放一放。

等孩子真正的情緒穩定了,再把該撿起來的習慣撿起來,把該乾的事做起來。

當然大部分家長都會有一個擔心:萬一我順著孩子的情緒,養成孩子的壞習慣怎麼辦?

這樣問的家長,基本上是沒有順著孩子的情緒的家長,如果真的順孩子一次,會發現,嘚瑟完的孩子真的很配合,並且他自己也能意識到自己那樣的情緒爆發不太合適。

而沒有順著孩子情緒過的這些家長,孩子的好習慣也依然沒有養成,就更不用擔心順孩子一次,就會養壞了孩子。大膽的放心試一次,肯定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在我服務的家庭裡,有一次小女兒該睡覺了,看到姐姐在吹自己做的泡泡,非要去吹一下。媽媽擔心孩子吹起來沒完沒了,就堅決不讓小女兒去吹,結果孩子哭鬧不休。

那個當下,我察覺到孩子的情緒後,引導著孩子吹了一下,孩子很開心的還要吹第二下的時候,我說:那我們吹完這一下,你就跟媽媽去睡覺好麼?

小女兒掛著淚珠軟軟的說了聲好,等她吹完後,依然掛著淚珠在那開心的笑,然後非常配合的跟著媽媽去睡覺了。

在小女兒情緒來的那個當下,順應孩子的需求,孩子非常配合的去睡覺,也沒有因為吹了兩下就一直在那吹。

所以,碰到孩子情緒來了時候,大膽的放手跟著孩子的情緒走一次,你會發現你的擔心大多都是無效的。

方法三:時刻謹記最終目的

我們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喜歡上學習愛上學習,具備學習的內動力。

如果我們奉為真理的認知思維,在某個當下與我們的最終目的是背道而馳,那麼我們一定要在那個當下學會放手。

也有家長說,經常做著做著就忘了自己的根本目的,只停留在揪細節上了。這都是很正常的一種現象。

避免我們走著走著就忘了的最簡單的方法是,在出現問題和矛盾的那個當下,問問自己:

“我做這件事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只要出現問題和矛盾的時候,我們都能停下來問問自己,我們就不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走太遠,就會及時的剎車,想起自己的根本目的,就不會捨本逐末了。

所以,碰到矛盾和問題的時候,保持覺醒,隨時停下來,問問自己:我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

4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幼兒園形式化教學方式,讓家長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