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孩子對自我的認知來自於外界的反饋,他會把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接受過來,然後綜合得出一個對自我的評價。

父母更成了孩子借鑑的物件,孩子透過父母眼中的倒影瞭解自己。父母看到他的優勢劣勢,給出反饋。孩子會參照父母這面鏡子,將這些資訊內化,形成一個切合實際的自我評價,這個評價是他進入社會、融入群體、和他人產生聯結的基礎。

他會明白自己的優勢劣勢,清楚地知道什麼樣的人與事適合自己,不會跌跌撞撞地不斷去試錯。

那麼如何引導孩子進行自我認知呢?

例如孩子舞蹈不錯,但是唱歌難聽。你可以這樣講,“你在舞蹈方面可真有點天賦呢,”不過不能直接否認他唱歌不好,可以換種說法,“我想如果在唱歌方面再努力一些,提升空間也很大呢。”再例如孩子有點偏科,數學好英語差。你可以這樣說,“你數學的邏輯能力蠻強的啊,如果在語言方面下點功夫,也應該會學得很好,像英語就屬於語言類的。”

類似於這種表達方式,對孩子擅長的地方給予肯定反饋,對他感到困難的地方也要給予迴應,迴應不能是負面的、諷刺的,而應該關心的、明確的、鼓勵的、易於接受的。

父母給予的這些反饋,會促使孩子審視自己的行為、語言,並適時做出改變,最終形成一個鮮明完整的自我。這個自我認知,是助力孩子在社會上順利行走的引路人。

幫孩子學會同情自己

我們在前面有講過,被情感忽視的人很容易同情他人,不懂同情自己,對自己嚴苛要求。作為家長,假使你有此傾向,肯定不希望幼小的孩子也受此困擾,而是希望孩子具備對自己的同情心。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幫孩子建立起對自我的同情心有以下幾個法則。

第一個,反向法則。只要記住一個原則,就可以避免將錯誤的思維模式傳遞給孩子。你只要記得“像你希望以前父母對待你的方式一樣對待孩子”。

假如你總是在孩子做錯事的第一時間就控制不住地勃然大怒。那不是你個人的錯,那很可能是你父母誰是易怒的。後來傳遞給你,成了你的預設設定。

你不應該在養育孩子時沿用自己的預設設定,應該為孩子創造健康正向的成長環境。你應該想到童年時弱小的自己做錯事時是多麼無助。我當時希望父母如何對待我呢,那麼我現在也像這樣對待孩子就可以了。要對孩子產生同情心。

請記住:如果你對孩子富有同情心,那麼孩子也會對自己和他人產生同情心。

第二個原則,當你看到孩子生自己的氣,對自己苛刻時,記得告訴他,過度跟自己生氣這種行為不太好。不良情緒不應該用在自己身上,要適當緩解,和自己友好相處,達成和諧。

雖然聽起來好像並無說服力,但是已經傳遞給了孩子這樣的理念。時間長了,他會慢慢接受並運用這種說法。

第三個原則,是讓孩子學會原諒自己。那麼你要先原諒他。原諒孩子也有技巧:要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當孩子轉而對自己過於嚴厲時,再進行干預。即讓孩子知道要負責自己的言行,但不能將之化為內疚、或苛責自己這種極端的行為。例如孩子把顏料盒打翻了,那麼他應該做的就是將汙漬清理乾淨就可以,但如果孩子因此而產生煩躁或其他情緒,將畫的繪畫都撕了,或者把幾個房間地板全部抹一遍,甚至要求連續幾天由他來拖地,那這時候大人就要介入進行安撫,避免孩子後續再出現這種極端的懲罰自己的情緒及行為。

你要幫孩子梳理狀況並解決問題,讓孩子知道沒人可以避免犯錯,重要的是吸取教訓。孩子學會這種方式並將之運用起來,他將懂得善待自己、同情自己。

以上就是大人在養育孩子過程中要關注的。當你轉換了思維,將正向積極的養育方式運用到孩子身上,就能避免代際傳遞的可能。讓孩子不再重複童年缺愛的悲劇。讓他有一顆溫暖而堅韌的內心,習得面對這個世界的良好技能,成長為能夠對他自己的人生,對這個社會負責任的人。

為人父母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職業,不管我們曾經遭遇過什麼,都有責任去改變自己的設定,給孩子們創造當年自己缺失的條件,培養他們成為更好的人。在此過程當中,你也會成為一個更好的你。這也是為人父母的最大成就吧。

8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我希望世上你不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