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前不久,幾個同事來我家裡做客。還沒等我張羅招呼起來,朵朵一改平常在家懶洋洋的做派,又是拿拖鞋又是洗水果的。

引得客人們連連誇讚:“朵朵怎麼這麼懂事啊!”送走客人,我忍不住打趣地問她:“朵朵,怎麼平常沒有這麼勤快呀?”朵朵狡黠地一笑,說:“外婆說了,有客人的時候,不能調皮要懂點事!”

其實私底下的朵朵,雖然也談不上調皮,但也經常讓我頭疼不已,不過無可厚非嘛,畢竟她也才7歲。所以最近我總是在思考一個問題,那些大人眼中懂事的的孩子,是真的懂事嗎?就像我家女兒,一個7歲的孩子,成人對她懂事的定義是什麼呢?她的懂事,是否來源於妥協、屈服以及害怕呢?

我去年看過一部叫做《狗十三》的電影,看完之後,為主人公唏噓不已,因為她就是大多數中國孩子成長的縮影。被成人逼迫長成他們眼中“懂事的孩子”,你身邊一定存在過這樣的孩子,或者,你曾經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電影的主人公是13歲的女孩李玩,父母離異,從小跟著爺爺奶奶身邊長大。

爺爺奶奶看似疼愛孫女,卻不知道孫女牛奶過敏,一喝就吐這樣的事。在孫女的後媽,生下孫子後,爺爺奶奶甚至說:“李玩的名字就是取著玩的,孫子的名字可一定要用心取了。男孩子的名字不能隨便。”李玩喜歡物理,父親卻不顧她的個人喜好,強行逼她參加不感興趣的英語小組。“等你大了,你就知道你爸這是為誰好。”

看著女兒悶悶不樂,為了緩和父女關係,父親送了她一隻狗。李玩也很喜歡這隻狗,給它取名叫“愛因斯坦”,把它當成最好的夥伴。可有一次爺爺帶著狗去買菜,把狗弄丟了。而家人在狗丟了之後,並不是第一時間幫忙找狗,而是想著如何敷衍李玩。

李玩的後媽買了一條外觀相似的狗,說這就是愛因斯坦,家裡的大人也自欺欺人地告訴她,這是她的狗。李玩拒絕接受這樣的謊言,哭著說:“我不是非要一隻狗。”

其實她想要的,其實只是希望有人能告訴她,我們理解你的難過,因為這是你最心愛的小狗。然而沒有,家裡的大人不能理解她的感受,更不可能和她道歉,他們只是告訴孩子,你要懂事。

李玩還是執著地要找到自己的愛因斯坦,把家裡攪合得天翻地覆,最終得到了父親劈頭蓋臉的一頓暴打。最後,李玩道了歉,父親拉著女兒坐在自己腿上,說:“爸打你是因為爸愛你。”

從那以後,李玩學會了“懂事”。她接受了後媽重買的那隻狗,她開始強忍噁心嚥下牛奶。

甚至在父親的飯局上,當一位叔叔特意為李玩點了份狗肉的時候,所有人都下意識地看向李玩,以為她會拒絕。李玩卻為了不掃大家的興,也為了父親的面子,默默夾了狗肉送入嘴中。自此,在經歷了以愛之名的暴力壓迫後,李玩終於變成了大人眼中那個懂事的孩子。

我經常在生活中,碰見這樣的情況。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負,想要從爸爸媽媽這裡得到安慰、得到擁抱,於是跟父母傾訴。而很多父母呢,往往會回答孩子:“那麼多人,怎麼偏偏就欺負你了?肯定是你先去招惹了別人。”

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他們只會告訴孩子“你要聽話”“你要懂事”“你要努力讀書做個有出息的人”。

可是他們卻從來沒有說過:“孩子,你要高興。”他們只會簡單地用自己的想當然,去批判孩子做得對還是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用愛去解決問題,他們用的是成人的那套秩序。所有不懂秩序的孩子,最終會在他們“懂事式”的家庭教育下,變成懂事的孩子。努力學習特長,努力學會迎合大人的喜怒哀樂,努力配合成人世界的表演。

這種懂事剝奪了孩子身上的天真和直率。孩子只能過早地注重他人的感受,用成人世界的道理權衡利弊,喪失了他們本該有的人格。

彭彭說自己骨子裡是個很沒安全感,也需要關愛的人。可是在成長過程中,他發現只要自己稍稍不如父母的意,就會被叱責不懂事,於是他就學會了不再吐露自己真實的心聲。

直到父母離婚後,他跟著再婚的父親生活,後媽初次見面給他買了一雙籃球鞋。他其實並不喜歡那雙鞋,可他知道他如果表現出來,爸爸就會不高興。為了讓父親高興,他說:“鞋子很好看,這個阿姨不錯。”可彭彭的真實想法是這樣嗎?不是的。

他不喜歡這個後媽,他也不想融入新的家庭,因為他害怕,可是這樣本能的反應,也在成長必經的懂事面前屈服了。

在新家庭裡還學會了揣摩大人的心思,因為他怕爸爸和後媽不高興,怕所有人覺得他不懂事。

彭彭的經歷也讓我反思了良久,朵朵每次表現出“懂事”的模樣時,是不是也在暗自揣摩我的情緒呢?

父母的情緒,總在無形中影響著孩子的成長,那麼作為家長,我們到底該以怎樣的姿態去陪娃呢?

8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最貴最好的玩具是什麼——那是陪伴,陪伴才是孩子最珍貴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