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假期延長,作為家長,看著自己的孩子每天在家刷手機、玩遊戲,是不是心裡開始焦慮了呢?

那些把手機當做“哄娃神器”或者奉行"假期手機自由"的父母,是否正在苦惱如何將手機“收回”呢?

今天這篇文章,小花就和各位家長好好聊一聊關於如何合理使用手機的幾點建議。

現狀:緊盯著螢幕的家長與孩子們

家長與孩子似乎都在“抱怨”手機。家長苦惱孩子沉迷於手機與網路遊戲,擔心被不良資訊所傷害,擔心孩子直線下降的視力,更擔心手機對孩子的學業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孩子抱怨父母總是無時無刻不盯著手機,總是“沒有時間”和自己聊天、玩耍,卻不想允許自己玩手機。手機似乎成了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一道牆。2018年,《中美日韓“網路時代親子關係的對比研究報告”》釋出。

報告顯示:中國父母跟孩子的交流頻率最低,交流的首要話題是學習,他們聽孩子傾訴煩惱的時間最少,近半數中國父母有一邊玩手機,一邊跟孩子講話的情形。57.5%中國中小學生曾在上網查資料的時候被父母誤解為玩遊戲。孩子沉迷手機的現象,在農村地區似乎更為突出。一些防沉迷措施在農村地區起到的作用是微乎其微,多數年輕父母在外打工,很難監督子女合理的玩遊戲;學生用爺爺奶奶的身份資訊註冊遊戲賬號易如反掌。從學校教育來講,多數中小學明令禁止學生帶手機到學校,並出臺了很多嚴厲措施,甚至還通過切斷學校內的充電介面以制止,但是仍然無法阻止學生玩遊戲的熱情。教師即便發現了學生沉迷於遊戲的事實,除了暫時沒收手機、苦口婆心地說教之外,很難採取其他有效的管理措施。

最新研究:手機電腦≠有害的螢幕時間

2019年初,由牛津大學研究人員主導的一項迄今為止規模最大,權威性最高的新研究,追蹤了數十萬人,結果發現,螢幕時間對青少年心理影響的程度只有0.4%,遠遠低於戴眼鏡和睡眠不足帶來的負面影響。這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Andrew Przybylski說,“研究結果表明,電子產品本身與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間的關聯最微不足道。”那為什麼會有很多資料表明,經常接觸電子產品的孩子更容易出現身心不健康的症狀?這是因為,與其說是過度使用電腦手機導致了青少年的負面情緒,不如說是容易有負面情緒的青少年選擇了手機。就像有抑鬱氣質的青少年,更願意選擇手機,而不是選擇社交。

大多數人對電子產品的偏見:“手機電腦=有害的螢幕時間”,這其實是一個因果關係不成立的公式。這對很多家長來說,是一個好訊息。畢竟,這個研究可能會讓一部分家長長舒一口氣。美國“常識媒體”把青少年玩手機的行為分成了四大類:

被動消費:看電視、閱讀、聽音樂互動消費:玩遊戲、瀏覽網頁溝通:視訊聊天和社交媒介內容創作:用電子裝置進行音樂或藝術創作

其中的多數行為都是有益的。比如青少年在社群媒體上的自我表達、與人互動、探索有興趣的事物……這些本身對青少年的生活是有正面影響的,這些益處也已經被哈佛教育研究所的韋恩斯坦研究確認了。真正要避免的,是微博這類一刷就停不下來、但其實什麼都沒學到的快餐資訊軟體。這些軟體傳遞的負面能量,不僅會影響三觀尚未成熟、沒有辨別能力的青少年,對自制力不強的成年人,也有著驚人影響。關於手機上癮,有很多的研究顯示,來自家庭、朋友社會支援較少的人成癮行為明顯。當個人無法在生活中得到足夠的人際支援與安慰,就可能借助手機擴大自己的社會支援來源。在手機依賴的背後,可能隱含深層次的心理需求。

抱怨孩子沉迷手機的家長們可能沒有意識到,他們自己可能也整日關注著手機的螢幕,孩子可能是在模仿父母的行為,也可能是在手機當中尋找現實中得不到的快樂與關注。手機的存在是有利有弊的,能在孩子面前做到不玩手機的家長是極少數,更多的是希望家長可以在孩子向你發出“我想你陪我玩”,“我在跟你說話”的訊號時,果斷放下手中的手機,認真投入地陪伴孩子,認真傾聽他們說的話。有時,孩子並不是真的沉迷於電子產品,而是除了螢幕之外“無事可做”。孩子依賴手機的原因不盡相同:①社交型依賴。手機通訊錄裡有200個好友,微信朋友圈裡有300好友,QQ各種群裡面還有4000多好友,這麼強大的人脈關係讓孩子難以割捨。②遊戲型依賴。手機裡面的網路遊戲特別多,在長期的戰鬥中積累下來的功勳和經驗使得孩子成就感爆棚,倍感滿足。③娛樂型依賴。手機裡面好友不多,遊戲不多,全部都是電影、音樂、照片,弄得孩子心猿意馬,不想寫作業總想摸手機。

如果孩子特別依賴手機,作為家長,最好先分析一下自己孩子到底是屬於哪一類的,然後再對症下藥,找到應對方法。

關於使用手機的幾個建議

比爾·蓋茨曾經嚴格禁止他的孩子在14歲前使用智慧手機,認為過度完善的功能很容易導致孩子的分心。喬布斯在接受《紐約時報》的採訪時提到,他不禁止孩子使用手機,但不允許在臥室使用電子產品,而且16歲以後才可以使用手機的上網功能。之前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防止孩子沉迷手機,關鍵不是決定幾歲給青少年手機,而是教會孩子,如何防止無意義的沉迷。“你必須先讓孩子知道使用手機的責任,和對於使用規範有共識,然後才來思考要不要給手機。若是從沒有做到這樣的溝通,建議你最好再等一年。”這是美國中小學生網路安全組織執行長凱勒佛(Kerry Gallagher)的看法,同時他也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對父母們提了一些具體可操作性的建議。

跟孩子一起討論使用手機的遊戲規則。釐清自己的價值觀,和孩子溝通取得共識。和孩子一起訂下使用規則,學習為自己負責。找有意義的事情填滿孩子的時間,讓他不至於因為無聊轉向手機的世界。關心孩子的媒體社交狀態,但不要把一切問題都歸咎於手機。父母要以身作則,不要時刻做低頭族。

下面這幾條建議,家長不妨試試看哦。

1.在家裡設定“手機專區”很多父母自己也是手機重度使用者。如果自己頻繁用手機,再去教育孩子不玩手機就難有效了。父母可以跟孩子商量,互相監督使用手機情況。孩子放學或者父母下班後,統一把手機放在一個地方。真的必須要使用手機的話,需要向對方提出申請。2.父母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對於成人來說,手機已經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和生活聯絡工具。但是還是建議父母少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機。比如可以乘孩子睡覺或者寫作業時,發完所有該發的簡訊和郵件。在陪孩子出去玩或者家庭晚飯時間,最好把手機收起來,沒有一個孩子喜歡父母在陪自己的時候經常被手機打擾。3.不要把手機作為哄孩子或者獎賞孩子的工具手機被一些家長喻為“哄娃神器”,手機裡一部動畫片就可以讓孩子安靜很久。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一歲以下的孩子不應該有任何螢幕時間,包括電視、影片,以及玩電腦遊戲;而兩至四歲的孩子每天最多一小時,愈少愈好。

4.幫孩子選擇接觸的內容

網路上的資訊魚龍混雜,對於沒有辨別能力的孩子們來說,家長更應該扮演好“把關人”的角色。以動畫片為例,其實,真不是什麼動畫片,都適合孩子看的,比如前段時間被媒體報道的暴力白雪公主視訊,只看封面圖,以為是白雪公主的故事,其實點進去,都是血腥暴力的場面,被稱為最惡毒的兒童影像。所以,家長需要對孩子接受的資訊做一些篩選。

5. 多陪孩子參加戶外活動

父母只要有時間,就要多帶孩子出去玩,一定要走出。參加戶外活動。逛公園、跑步、跳繩、打籃球……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去呼吸新鮮空氣的同時,也是讓他的精力得到充分釋放。 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只是智慧螢幕制約了孩子本有的活潑和玩耍。電子產品給孩子帶來的快樂是暫時而非持久的,更不是發自內心的那種快樂。當孩子在真實世界裡得到了快樂,哪有心思會沉迷電子產品呢?6. 睡前1小時不接觸電子裝置

每天晚上睡前使用手機會干擾睡眠品質。睡前使用手機會抑制人體褪黑激素的分泌,從而減少深層睡眠的時間。

事實上,深層睡眠對人體具有修復性,有助於“清潔大腦空間”,鞏固學習成果。睡前1小時不再碰手機,看看書,更快安然入睡。

— END —“

您的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如何糾正孩子亂髮脾氣?這樣引導,讓孩子學會表達和調節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