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各種病原體引起的上呼吸道的急性感染,俗稱“感冒”,是小兒最常見的疾病。該病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根據主要感染部位的不同可診斷為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體炎等。

接下來我們先了解一下小兒呼吸系統解剖、生理及免疫的特點分別有哪些?千萬不要小看這一部分內容哦,因為它才是理解和治療疾病的基石。

小兒呼吸系統的解剖、生理、免疫特點與小兒時期易患呼吸道疾病密切相關。呼吸系統以環狀軟骨下緣為界,分為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包括鼻、鼻竇、咽、咽鼓管、會厭及喉;下呼吸道包括氣管、支氣管、毛細支氣管、呼吸性細支氣管、肺泡管及肺泡。

[解剖特點]

1.上呼吸道

(1):鼻腔相對短小,鼻道狹窄。嬰幼兒鼻黏膜柔嫩並富於血管,感染時黏膜腫脹,易造成堵塞,導致呼吸困難或張口呼吸。

(2)鼻竇:兒童各鼻竇發育先後不同,新生兒上頜竇和篩竇極小,2歲以後迅速增大,至12歲才充分發育。額竇和蝶竇分別在2歲及4歲時才出現。因此,嬰幼兒較少發生鼻竇炎。由於鼻竇黏膜與鼻腔黏膜相連續,鼻竇口相對大,故急性鼻炎常累及鼻竇,學齡前期兒童鼻竇炎並不少見。

(3)鼻淚管和咽鼓管:嬰幼兒鼻淚管短,開口接近於內眥部,且瓣膜發育不全,故鼻腔感染常易侵入結膜引起炎症。嬰兒咽鼓管較寬,且直而短,呈水平位,故鼻咽炎時易致中耳炎。

(4)咽部:咽部較狹窄且垂直。扁桃體包括顎扁桃體及咽扁桃體,顎扁桃體1歲末才逐漸增大,4-10歲發育達高峰,14-15歲時漸退化,故扁桃體炎常見於年長兒,嬰兒則少見。咽扁桃體又稱腺樣體,6個月已發育,位於鼻咽頂部與後壁交界處,嚴重的腺樣體肥大是小兒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的重要原因。

(5):以環狀軟骨下緣為標誌。喉部呈漏斗形,喉腔較窄,聲門狹小,軟骨柔軟,黏膜柔嫩而富有血管及淋巴組織,故輕微炎症即可引起聲音嘶啞和吸氣性呼吸困難。

2.下呼吸道

(1)氣管、支氣管:嬰幼兒的氣管、支氣管較成人短且較狹窄,黏膜柔嫩,血管豐富,軟骨柔軟,因缺乏彈力組織而支撐作用差,因黏液腺分泌不足易致氣道乾燥,因纖毛運動較差而清除能力差。故嬰幼兒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一旦感染則易於發生充血、水腫,導致呼吸道不暢。左主支氣管細長,由氣管向側方伸出,而右主支氣管短而粗,為氣管直接延伸,故異物較易進入右主支氣管。毛細支氣管平滑肌在生後5個月以前薄而少,3歲以後才明顯發育,故小嬰兒呼吸道梗阻主要是黏膜腫脹和分泌物堵塞引起。

(2):肺泡數量少且面積小,彈力組織發育較差,血管豐富,間質發育旺盛,致肺含血量多而含氣量少,易於感染。感染時易致黏液阻塞,引起間質炎症、肺氣腫和肺不張等。

3.胸廓:嬰幼兒胸廓較短,前後徑相對較長,呈桶狀;肋骨呈水平位,膈肌位置較高,胸腔小而肺臟相對較大;呼吸肌發育差。因此在呼吸時,肺的擴張受到限制,不能充分換氣,故當肺部病變時,容易出現呼吸困難。

[生理特點]

1.呼吸頻率與節律:小兒呼吸頻率快,年齡越小,頻率越快。新生兒及生後數月的嬰兒呼吸極不穩定,可出現深、淺呼吸交替,或呼吸節律不整、間歇、暫停等現象。

2.呼吸型:嬰幼兒呼吸肌發育不全,故小兒呼吸肌肌力弱,容易疲勞,易發生呼吸衰竭。嬰幼兒為腹式呼吸,隨年齡增長逐漸轉化為胸腹式呼吸,7歲以後逐漸接近成人。

3.呼吸功能特點:

(1)肺活量:嬰幼兒呼吸儲備量較小,小兒發生呼吸障礙時,易發生呼吸衰竭。

(2) 氣道阻力:由於氣道管徑細小,小兒氣道阻力大於成人,因此小兒發生喘息的機會較多。隨年齡增大,氣道管徑逐漸增大,從而阻力遞減。

[免疫特點]

小兒呼吸道的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免疫功能均較差。如咳嗽反射及纖毛運動功能差,難以有效清除吸入的塵埃和異物顆粒。肺泡吞噬細胞功能不足,嬰幼兒輔助性T細胞功能暫時性低下,分泌型IgA、IgG,尤其是IgG亞類含量低微。此外,乳鐵蛋白、溶菌酶、干擾素及補體等的數量和活性不足,故易患呼吸道感染。

那麼現在我們就“上呼吸道感染的相關問題”開始進一步抽絲剝繭嘍!

兒童上呼吸道感染多數是病毒感染,常見的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為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冠狀病毒等。但細菌感染和支原體感染也很多。在這裡,依據個人經驗,綜合氣候、症狀特點、體格檢查、病史、治療效果等初次就診容易獲得的資訊,介紹初步判斷病原體的技巧。

1. 如果上呼吸道感染髮病早期,就出現了流黃鼻涕,尤其是味道很重的,個別伴有鼻腔破潰甚至癤腫,一般是細菌感染。而流清水樣鼻涕,不發燒的可能根本沒有感染,有中低度發燒的一般考慮病毒感染。

2. 上呼吸道感染時,整個咽喉部粘膜,包括軟顎、顎弓、扁桃體、咽後壁和側壁都鮮紅甚至紫紅色,個別還能看到出血點,一般是細菌感染,尤其可能是鏈球菌感染,鏈球菌產生的溶血素,容易導致黏膜的潮紅和出血。咽喉部黏膜充血不明顯,顏色為紅色或淡紅色,或者粘膜充血部位侷限,比如只是顎弓充血,即使軟顎粘膜有出血點,也考慮是病毒感染。

3. 扁桃體發炎腫大,出現膿點,一般是細菌感染。而扁桃體上有少量白色膜樣分泌物,一般考慮是病毒感染。扁桃體腫大明顯,但未見膿點,整個咽部充血不是特別嚴重,但發熱程度高,有可能是葡萄球菌引起的化膿性扁桃體炎早期,也要考慮為細菌感染,結合化驗檢查和其他資訊進行初步判斷。復發的化膿性扁桃體炎,症狀往往越來越不典型,甚至完全沒有發熱,一定要仔細檢查咽部體徵。

4. 上呼吸道感染伴有耳朵流膿,考慮是細菌感染引起的中耳炎。

5. 上呼吸道感染同時,臉上、身上有癤腫,或者面板起水泡,水泡液為黃色或者膿性液,一般考慮是細菌感染。

6. 細菌感染引起的發熱,相對來說吃退熱藥後不容易快速退熱,即使溫度降下來,孩子精神狀態依然不佳。本來中等度發燒 2 天,突然高燒,而沒有出現其它新的症狀,可能是細菌感染潰膿期。持續高熱不退,很可能是有隱匿的化膿性病灶沒有發現,一定要細心查體,盡全力找出病灶。

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熱對退熱藥更敏感,退熱後精神狀態也比較好。用一種甚至交替使用兩種退熱藥都無法將體溫降至 38 度以下,可能是混合感染或者細菌感染潰膿期。

7. 上呼吸道感染同時,出現楊梅舌、細沙樣皮疹等類似猩紅熱的表現而不典型者,首先考慮細菌感染。

8. 當地氣溫有大幅度上升,一般當日氣溫比前一天上升超過 5℃,未來的一週之內發病兒童細菌感染的可能比較大。以往曾經得過化膿性扁桃體炎的患者,在氣溫快速上升的時候,比較容易出現復發。而與之相反,氣溫日降幅超過 5 度以上時,支原體感染的可能性明顯增加,尤其是冬季。

9. 血常規和臨床症狀、體格檢查都不符合以上細菌感染特點,考慮為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一般發燒不超過三天,個別五天,超過五天的很少,比如 EB 病毒等。細菌感染得不到有效治療,可以持續發燒。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熱,從發病開始計算時間。而細菌感染引起的發熱,從使用有效的抗生素開始計算時間,一般 72 小時內退熱。用藥不超過 72小時之內的反覆高熱,都是常見的。超出 72 個小時就要考慮細菌耐藥、診斷有誤等問題。所以當你的孩子在醫院看病時,如果短時間內仍有反覆發熱,請不要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也不要急著責怪醫生哦,因為治病也需要一個過程,欲速則不達。

怎麼預防上呼吸道感染呢?

(1) 生活要有規律,保證孩子充足睡眠,適當的戶外活動,多曬太陽,加強體格鍛鍊;

(2) 經常通風。注意玩具、桌椅消毒。注意衛生,勤洗手,避免接觸感染病患者,勤戴口罩。

(3) 流感流行季節,不要帶孩子到公共場所去,儘量不要讓孩子接觸已感染的兒童和成人。

(4) 天氣變化季節,加強護理,孩子穿著衣服冷暖要適宜。

(5) 平衡膳食,合理營養。營養攝入應多樣性,吃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維生素、纖維的食物,飲水量要充足,少吃甜食、冷食,少喝飲料,控制油炸食物,做到營養均衡。但是也要注意一點,對反覆感染的兒童不要長期、過分強調食物禁忌。

(6) 免疫增強劑。細菌溶解產物、轉移因子、胸腺因子、肺炎疫苗等對部分患者有效。具體的使用原則,要由專業醫生來判斷。

今天的知識就分享到這裡啦,祝福寶寶們都能夠健健康康地長大,也希望各位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能夠將寶寶“上呼吸道感染”這件事情處理得更得心應手。

8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不喜歡自己的原因,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