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了,孩子還學不會腳踏車
樂樂今年已經11歲了,每每看到周圍的同學騎腳踏車快樂地賓士,他就非常羨慕。
他摸了摸爺爺剛給買的腳踏車,又看了看自己剛剛結痂癒合的膝蓋,沒有了再嘗試的勇氣。
從會走路開始,他似乎就跟同齡的小孩不太一樣。走在平坦的路面,也常常栽跟頭。4歲才能夠雙腳一起蹦,走不了平衡木。跳繩很難連續跳上20個。
11歲了,他還沒有學會騎腳踏車。
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問題,跟其他孩子都一樣。只有細心的父母,才能體會到,似乎哪裡又有些不同。
感覺統合失調是什麼?樂樂的父母帶孩子去兒童行為發育科檢查,醫生診斷為感覺統合失調。
什麼是感覺統合失調呢?
感覺統合是指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資訊輸入組合起來,經過大腦的整合作用,完成對身體內外知覺並作出反應。
當這一系統無法正常運轉時,就被稱為感覺統合失調【1】。
通俗來說,感覺統合失調就是運動功能和感覺系統的協調性及精準控制不夠好。
在跟家長的交談中,家長經常詢問:
這是一種神經發育遲緩的疾病嗎?
是不是一種精神類疾病?
會影響智力嗎?
感覺統合失調最主要是影響運動功能,包括身體協調性,大運動水平和精細動作發育。
造成感覺統合失調都有哪些原因?除了胎位不正,環境因素,兒童心理健康或對其有影響之外,佔據最大比例的,也是目前學術研究和臨床上公認的因素是:
異常分娩方式,即剖宮產。
樂樂就是一位典型的剖宮產導致感統失調的孩子。媽媽在懷孕末期羊水早破,不得已採取了剖宮產。
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自然分娩組孩子的感覺統合功能顯著高於剖宮產組 (P<0.05),單 純剖宮產手術和導致剖宮產的醫學指徵對兒童感覺統合功能均存在影響,並且醫學指徵的存在會加重剖宮產對兒童感覺統合功能的不利影響【2】。
剖宮產為什麼會造成孩子感統失調呢?正常分娩過程:在陰道分娩的過程中,胎兒受到了母體宮縮的擠壓,並逐漸透過產道分娩出來,在這個過程中,胎兒的身體、胸、腹、胎頭受到有規律地擠壓,全身各個部位的本體感受器受到非常必要的刺激。
這種刺激資訊傳遞到中樞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快速進行了反饋,安排了寶寶娩出的路線,同時刺激了胎兒的神經系統正常發育【2,3】
剖宮產:眾所周知,剖宮產屬於一種干預性分娩,在整個過程中,胎兒沒有受到產道的擠壓,缺乏了最初的腦成熟刺激,是一種被動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就有可能造成潛在的大腦對外界環境調節及應變能力缺陷,這對日後孩子的感覺統合發育埋下了隱患。
如何改善感覺統合失調?嬰兒期撫觸:嬰兒撫觸訓練是在早期透過雙手對嬰兒全身各部位肌膚進行科學的,有規則、有次序、有手法技巧的輕柔愛撫與溫和的撫摩、擠壓,可以促進嬰兒健康發育。
很多研究都表明,在新生兒早期實施撫觸,能夠促進嬰兒神經心理良好發育併產生延續效應【4】。
嬰兒期撫觸不僅能夠增加親子溝通,還可以有效促進孩子的神經系統發育。如果是有刨宮產史的寶寶,尤其要注意撫觸的重要性。
幼兒期進行感統訓練如果錯過了嬰兒期的撫觸訓練,那麼在幼兒期還可以給孩子做感覺統合訓練。
目前比較常用的感覺統合訓練方法,是針對每個孩子不同的症狀,應用行為分析療法即大家通常說的ABA訓練。主要採用的是行為塑造原理,以正性強化療法來促進感覺統合失調兒童各項能力的發展【5】。
簡單來描述,就是設計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任務,讓孩子完成。這些任務的設計需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夠調動孩子參與的積極性,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完成的質量。
感統訓練
劉醫生寄語:
寶寶在成長過程中,發現有些運動較其他孩子學習地慢,不要簡單地歸咎為孩子膽子小、笨拙、年齡小等主觀因素。
要儘早地請專業醫生做一下檢測,如果發現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早期干預,給孩子補上這一課,就會在未來免除很多問題。
有剖宮產、早產、缺氧等高危因素的寶寶,要常規地進行早期的撫觸訓練和感統訓練,並定期去專業醫生處進行健康監測。
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有些具有踝關節不穩定的表現,走路易摔跤,有些還伴隨有足弓發育不良的問題,這些可以透過定製矯形鞋增強其穩定性。
參考文獻:
【1】Cummins, Robert A . Sensory Integration and Learning disabilities: Ayres' Factor Analyses Reappraised. [J].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1991.
【2】田曉博, 趙亞茹. 剖宮產對學齡期兒童感覺統合功能影響的研究[J]. 中國兒童保健雜誌, 2010, 18(7):569-569.
【3】郭建華, 陳君, 呂勇,等. 異常分娩方式與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關係[J]. 中國優生優育, 2000.
【4】郭建華, 滿立新, 王東明,等. 不同時期開始撫觸對嬰兒智慧發育的研究[C]// 第二屆國際婦幼保健學術會議暨2006全國婦幼保健學術大會論文集. 2006.
【5】張燕君, 楊傑. 感覺統合失調兒童的綜合康復治療[C]// 中華醫學會第八次全國物理醫學與康復學學術會議論文彙編.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