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是天生的,有些人一直認為,孩子從小內向不善言談,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是遺傳因素。然而性格與天性是不同的概念,天性與生俱來,而性格是後天形成的,好的教育,不是給他世界觀,而是帶他觀世界。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見到各種各樣不同性格的人,有的熱情似火,有的冷若冰霜;有的多愁善感,有的樂觀開朗……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同樣的,世界上也沒有兩個性格完全相同的人。
觀察一下身邊的孩子,你會發現,有的孩子給人感覺特別“優秀”。他們彬彬有禮,寵辱不驚,性格活潑開朗,不怯場,還非常有主見;但有的孩子就特別內向,害怕生人,唯唯諾諾放不開,什麼事情都要徵求父母的意見。
為何會有如此的區別呢?原因就在於“見識”的不同。有個提問:“見過世面究竟有多重要?”知乎有個高贊答案:“一個見過大世面的人,會講究,能將就,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壞的,見過世面的他們自然會在人群中散發不一樣的氣質,溫和卻有力量,謙卑卻有內涵。”
而成為一個見過世面的孩子,需要的不是遠方、不是很多錢,是父母的遠見,帶他去見天地廣闊,看豐富書籍,交有趣朋友,讓他在豐富的經歷中找到自己最喜歡的生活方式,找到他自己。
前幾天看到這樣一個話題:你見過特別優秀的孩子,他們的父母都長什麼樣?很多家長都會感嘆:“寒門再難出貴子。”“真正的教育,拼的都是財力啊!”而實際上,很多品學兼優學生的父母也只是普通的基層工作者。
就像有人說的:“你心態開放,孩子才會敢於嘗試、多才多藝;你志存高遠,孩子自然不甘平庸、積極進取;你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孩子才會看得更多、走得更遠,去哪都成為人群中的佼佼者。”
孩子見過最好的世面,該是父母的見識和格局。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真的很重要。
想讓孩子有見識,那自己也要成為有見識的父母。讓孩子明白世界的廣袤,未來的寬闊,讓孩子懂得努力的意義,這樣他們就才會有平和的內心,和生機勃勃的勇氣。
我們不能讓自己孩子的世界,只有方圓幾里地,我們希望他看到的世界,是開闊的、豐富的、美麗的、多樣化的。
但讓孩子見世面一定要花很多錢嗎?答案是否定的。有見識的父母,不等同於有錢的父母。
作家龍應臺也曾說過:“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裡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控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他在市場裡頭弄髒自己的褲腳。”
有些家長物質生活並不好,但他們透過努力、勤奮,對萬事萬物的平和,對所遇到之人的真誠,言傳身教地直接影響到孩子身上。
因為:
父母的見識和眼光,比父母的金錢更重要;
父母的放手和鼓勵,比處處幫孩子鋪路更重要;
父母的高效陪伴,比讓孩子報夏令營出國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