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仍有零星疫情期間,很多家長認為醫院不安全,但其實醫院已經做好疾病分流,兒科也都會將發熱與其他病人分開診區,不同診室不同醫生,避免交叉感染。

我們希望家長在就診前做好準備,在就診過程中,減少人為因素,稍微緩解寶寶候診時間。

1.做好準備再去醫院:

目前絕大部分醫院推出網路掛號、微信掛號的平臺,需要提前預約會減少排隊時間。儘量選擇白天就診。因為白天安排的兒科醫生(普通醫生、各種專家)相對比較多,能減少等候時間。一般發熱、腹瀉等疾病,在有兒科的二級或當地醫院都能看,沒有必要非去三甲醫院或兒童醫院,人為增加看病難度。腹瀉的寶寶看病,需要化驗大便(目前輪狀病毒同樣有流行)。不要等寶寶到醫院,再現等寶寶拉大便,耽誤看病時間、增加交叉感染機會,甚至因為等不到大便,還需要二次就診(回家後有大便再送檢,再掛號找醫生看,再調整用藥)。在就診前,可以將寶寶整個病情變化記錄下來或拍下來/錄下來,比如皮疹表現、大便情況、或寶寶肌肉顫抖的情況等,這樣醫生更好判斷;同時將寶寶吃過的藥或是在外院的化驗單、病歷記錄都帶上;將需要問的問題也記錄下來,避免忘記。

2.簡單明瞭介紹寶寶病情:

如果寶寶只是一個急性病(即生病幾天),就目前公立醫院就醫環境,不允許醫生花十幾分鍾去傾聽家長敘述寶寶病情,所以家長要用明確簡短語言告訴醫生寶寶病情。如“××天前也就是周幾(或幾月幾號)寶寶開始發熱,一下就發燒39C(或是一開始低熱,就是××度,從什麼時候開始高熱),吃退熱藥(什麼藥名)能退下來,××小時有升上去,到目前為止××小時一燒(或一共發熱幾次),還有什麼症狀(如咳嗽、流涕、嘔吐、腹瀉、精神差),吃過什麼藥,家裡或幼兒園有沒有接觸同樣病人。在別的醫院做過什麼檢查(一定要其它醫院就診記錄及化驗單、用藥單等)。在就診時候,尤其是拿到化驗單時,家長要想好問題,快速提問,不要反覆提同一個問題,或反覆求證,以免耽誤後面患兒的就診。在醫生開完藥後,跟醫生溝通一下用藥療程(即用多長時間藥物),用不用複查,多長時間來複查,避免停藥過早、疾病反覆。如果想得到充分溝通,可以掛特需專家號。特需門診一般會限制病人數量,所以在特需門診看病時會與醫生溝通時間更長,溝通更充分。對於需要有更多溝通的家長,可以選擇特需專家號。

3.從醫院回家後,要注意清潔消毒

在來回醫院過程中要帶口罩。注意用免洗消毒液清潔雙手,儘量避免寶寶手觸碰周圍環境。回家後要脫掉寶寶全部衣物,給寶寶洗澡,換上乾淨衣物。陪同寶寶就診的成人需要全程佩戴口罩,回家後也要徹底洗手、洗澡、更換衣物。

4.疾病恢復是需要時間的,一般不需要在1~2天內因為一個病症反覆就醫

經常在臨床工作中碰到寶寶發熱或是腹瀉,家長恨不得一天3趟跑醫院。家長經常會問“寶寶怎麼老是發熱,退熱藥吃進去,幾個小時怎麼又燒起來?”“發熱時間太長或太高,怎麼讓孩子不要再發熱了?”“寶寶發熱(或腹瀉)都一天多了,口服藥也不管用(或是說藥喂不進去),需不需要輸液啊?”……

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所有疾病都有發生、發展、好轉、痊癒的過程。就拿發燒來說,發熱是身體對抗疾病入侵的反應,屬於身體正常的防衛機制,只有病菌被控制住(透過藥物或自身抵抗力),才有可能不再發熱。抵抗力或藥物起效至少需要2~3天時間,所以任何病菌感染,不可能在一兩天內就能症狀消失的。家長要放鬆心態,如果寶寶在不發熱期間,精神好,可以先在家繼續遵醫囑服藥,觀察3天,發熱無下降,再去醫院就診。

5.遵醫囑服藥,尤其是抗生素

家長要秉持“不需要用抗生素時堅決不濫用,但真正需要抗生素時,一定要遵醫囑足劑量足療程地規範使用。”

有很多家長認為抗生素有很多副作用,當寶寶發熱剛好,或症狀剛減輕,立刻停掉抗生素;或是醫生醫囑抗生素是一天3次,自行更改為一天1次或每次劑量減少,認為這樣對寶寶好。這些都是錯誤的。可能會導致寶寶剛好兩天,又發熱了,反覆就診經歷。

服用抗生素原則,一定是要麼不吃,要吃一定遵醫囑足量足療程,否則即起不到作用,又容易導致抗生素耐藥。舉一個例子,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化扁)是兒童常見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是細菌感染,可引起寶寶持續高熱、咽痛,抗生素療程7~10天。有些化扁寶寶的家長,看寶寶用抗生素後,發熱控制了,馬上停用抗生素,不遵醫囑,沒有用夠療程。導致細菌沒有完全消滅,一有“風吹草動”,細菌又死灰復燃,再次發生扁桃體化膿。因此一旦寶寶必須使用抗生素治療細菌感染,就要遵照醫囑,按療程足劑量地將藥用完,將細菌全部殲滅,不留殘餘,這樣細菌就沒有能力反彈,也就沒有機會進化成更加強大的超級耐藥細菌了。

家長在寶寶就醫前及就醫過程中做好準備,遵醫囑服藥,就會減少寶寶反覆就醫可能。

9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到底什麼樣的“愛”才是一個孩子真正需要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