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許多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孩子闖禍的情況,那麼這個時候,大部分的家長都會直接通過批評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但其實批評也是有一定的學問的,批評的方式方法不恰當還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比如讓孩子產生牴觸情緒,無法正視本身存在的問題等等。很多家長也同樣會發現不管自己批評了多少次,孩子依舊我行我素,甚至還有變本加厲的趨勢。
我有一個朋友的孩子,就經常會闖禍,但是,我這個朋友卻不太願意去批評她,因為這個孩子性格非常的敏感,如果批評他了之後,就可能會影響到她一天的心情,並且還有可能會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之前就有過因為媽媽批評,然後孩子就以絕食來對抗媽媽的例子,但孩子要是真犯錯了,不批評又不行,批評了孩子又會跟自己對著幹。所以我這位朋友也非常頭疼。
那麼為什麼簡簡單單的批評二字,真正實踐起來有這麼困難呢?第一、犯錯者不想面對
批評會讓犯錯誤的人直接面對自己所犯下的錯誤行為,雖然理智告訴他,他需要直面問題,但彆扭的心態還是讓他選擇了逃避或者視而不見這兩種方式。能夠勇敢直面問題的人,還是比較少的,魯迅先生曾經說過,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但生活中真正的勇士還是佔少數。
第二、讓犯錯者自己面對,似乎更容易解決問題
批評的目的是想讓他認識到這個錯誤,比起讓旁人來點醒,讓他自己直接面對是不是效果會更好一些?如果局外人過多幹涉,就有可能會形成批評者先站在了問題和問題方的中間,從而也就給犯錯者正面對抗問題造成了阻礙。
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我們身邊很多人都喜歡去健身,心裡也明白健身會對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幫助,可是大多數人都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最終選擇不去健身。那麼如果在這個時候,旁邊的朋友總是用一種不恰當的言語跟你提起這件事情,比如說對你進行冷嘲熱諷的方式來刺激你重新燃起對健身的熱愛,或許出發點是好的。
但這個朋友恰恰就站到了你和健身之間,首先你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怎麼去應對因為這個人的言語給你帶來的不良情緒,而不是健身這個根本的問題,其實這就已經耗費了你太多的精力。因此,家長在批評孩子的過程中,千萬要記得,不要夾在孩子和問題之間,而是讓孩子自己主動走到問題面前,這樣他才能有所改變,單一的說教,簡單的批評,並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那麼作為家長的我們,到底應該怎麼樣才能正確地對孩子進行“批評”呢?第一、運用“四部曲”
比如說,孩子不小心打翻了家裡的東西,如果你認為他只是在探索東西倒了之後的狀態,而和他一起探索,這也可以,如果認為孩子這是在破壞東西,覺得他不可以這麼做,也可以。思維方式在很多情況下都是不分對錯的。那麼就只有方式方法上的不合適了,但如果是後者的這種思維方式,我們又應該怎麼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呢?
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用到“四部曲”:第一步:進行客觀描述,第二步:讓孩子直面造成的後果,第三步:明確跟孩子說明這種行為不可以,第四步:告訴孩子以後應該怎麼做。還是以孩子打翻東西為例,或許在孩子看來,他可能只是覺得好玩,這是好奇心讓他作出的探究行為,那麼在這個時候,如果直接粗暴地批評他,脾氣倔強的,估計就會口服心不服,而且屢教不改。而性格溫和的可能就會產生一種內疚的心理,所以家長要明白的是,無論孩子是什麼樣的性格,都要告訴他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讓孩子明白媽媽只是針對這件事情本身,而不是針對自己。而告訴孩子他的行為帶來的後果,是為了讓他能有一個更為直觀的感受。
而明確告知這種行為的不可以,是在履行了前面兩個步驟之後才能做的。大多數孩子由於年齡的限制,並不明白為什麼就不能做,但很多時候孩子只是不懂為什麼不可以做,作為家長的我們不僅要告訴孩子結論,更重要的是要告訴他爸爸媽媽得出的結論從何而來,這樣他也就能夠更能接受這個理論,也就能減少下次犯相同錯誤的頻率。最後一步就是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讓孩子能夠慢慢矯正自己的錯誤,進而用正確的方法代替錯誤的做法。
第二、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
上面的這種正確的批評方式,會讓孩子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到事件的本身上來,同時也就免於自己被不良的情緒所困擾,但孩子是不是聽過一次就能記得呢?孩子忘性大,絕大多數的孩子可能都需要一個過程來慢慢理解,尤其是在之前的固有的溝通方式已經給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的情況下,可能需要的時間更久。就連大人在糾正錯誤的溝通方式都要許久,更別說心智還未發育成熟的孩子了。因此,家長對於孩子的要求不要過於嚴苛,正確的方式方法也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被再三運用才可以被孩子深刻領會的。
第三、儘量多多鼓勵孩子
其實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爸爸媽媽媽的鼓勵,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也要重視到孩子每一天小小的進步,也千萬不要吝嗇給予孩子鼓勵的話語,但也不要盯住孩子的一個小錯誤就牢牢不放,鼓勵與批評交替出現,才能讓孩子少闖禍,因為家長的鼓勵也能讓孩子充滿信心,會使得孩子會努力想讓自己成為爸爸媽媽眼裡的乖孩子。
不過,是要批評多一些,還是鼓勵多一些,這個比例還是得家長自己把控。如果你家娃娃非常敏感,家長就多鼓勵少批評,如果你家娃是神經大條型的,直接了當地指出孩子的錯誤會更好哦。在養育孩子的這件事情上,並沒有絕對的準則,也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