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之前,我們可以先問問自己如何定義成功。成功包括好的教育、職業以維持生計。我相信,以上條件都大大地增強了一個人在社會上的生存能力,而且能在自己做的事情中找到意義和滿足感。我們必須停止用孩子在十八歲時取得的成就來定義成功,比如說考取一所好大學就是成功,這種思維會毀了孩子在二三十、四五十歲獲得成功的能力。”
缺少格局的短視家長往往會過分關注兩件事:當下的快樂和成績。
只看到孩子眼前快樂的家長,往往認為“孩子還小,只要高興就好”,因而對孩子不做要求,那麼孩子往往因為知識和能力儲備不足,而在未來束手無策,面臨淘汰。這樣的快樂是短暫的、稍縱即逝的。這種只管眼前快樂的教育方式,說穿了,是不負責任。只看到眼前成績的家長,則對孩子要求過高,苛責孩子,只關注考試分數,卻不關注孩子本身的成長,也不思考一個孩子在未來成長中,更應該具備哪些優秀的品質。
有格局的父親,他的目光會放得更加長遠。看到的不只是孩子眼前的興趣與快樂,還會想象孩子在二十歲、三十歲甚至四五十歲時會是什麼模樣,思考一個人獨立走向社會時應該具備哪些品質。他會為孩子將來的發展和成功做儲備,培育出後勁十足,能在三十歲、四十歲依然充滿生活熱情與事業能力的成功者。
那麼,成功的成年人到底具有哪些品質呢?Kenneth Ginsburg 教授進一步指出,成功的成年人應該具有以下品質:
(1)有價值感和目標。
(2)能修補世界,富有同情心。
(3)心繫他人,珍惜與家人、朋友和社會的關係。
(4)堅毅性,不輕易放棄。
(5)具有創造力和創新力。
(6)有社交情商,促進領導力和協作。
(7)願意聽取建設性批評意見。
(8)有好學精神。
一個小孩子能不能在三十歲或者四十歲時依然保持快樂,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並不完全取決於孩子本身,而在於他的父親有怎樣的格局和眼光。如果把孩子未來的人生比作跑步比賽,那麼,格局不足的父親,會不自覺地把孩子的人生當作一場百米衝刺,於是只想著“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卻沒有想到人生很長,贏在起點未必能贏在終點。
而有格局的父親,會把孩子的人生看作一場馬拉松,把孩子的目標設定得既長遠又有行進路上的具體小目標,不斷鼓勵孩子達到一個又一個目標,然後走得更遠,一直堅持到終點。大境界才能有大胸懷,大格局才能有大作為。父親擁有怎樣的格局,將會影響孩子擁有怎樣的未來。因此,若我們
能多努力一點,提升自己的格局,我們的孩子就有可能看到更多的風景,走向更廣闊的未來。